张养浩的儒家思想及诗文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张养浩的儒家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张养浩的儒家思想 | 第11-12页 |
一、年轻求学,立志甚笃 | 第11页 |
二、推行仁义,勤政爱民 | 第11页 |
三、隐逸生活,著述立言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张养浩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政治与宗教主张 | 第12-16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二、家庭与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13页 |
三、政治主张 | 第13-14页 |
四、宗教主张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张养浩的诗歌创作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张养浩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16-21页 |
一、官场百态 | 第16-17页 |
二、田园生活 | 第17-18页 |
三、羁旅奔波 | 第18-19页 |
四、朋友交往 | 第19-20页 |
五、怀古咏史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张养浩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 第21-27页 |
一、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 第21-23页 |
二、诗歌的艺术风格 | 第23-27页 |
第三章 张养浩的散文创作 | 第27-48页 |
第一节 清新浏亮的赋体文 | 第27-33页 |
一、白云楼一鸣惊人,萱草花忧愁满腹 | 第28-30页 |
二、鹦鹉赋诙谐幽默,拟骚赋气势磅礴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抒情序志的序体文 | 第33-36页 |
一、惜别勤勉有赠序 | 第33-34页 |
二、为酬知遇付书序,序志纪事还诗序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涵盖驳杂,灵活多用的记体文 | 第36-37页 |
一、寻常人事记,亦有作者志 | 第36页 |
二、龙洞山水秀,会波楼上酬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文笔兼备的碑铭文 | 第37-40页 |
一、碑铭文在元代的创作情况 | 第37-38页 |
二、墓志述常行,读之亦煽情 | 第38-39页 |
三、政绩功德碑,风化世人行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在其位谋其政的公文 | 第40-44页 |
一、灯山几为祸,西台劝君明 | 第40-42页 |
二、辞聘侍亲古来有,为陈衷情唯有表 | 第42-43页 |
三、针砭时弊论时政,抒写抱负上中丞 | 第43-44页 |
第六节 风格多样的其他诸体文 | 第44-46页 |
一、缅怀追思属祭文,遗憾惋惜作哀词 | 第44-45页 |
二、真实再现,讽喻世态有传记 | 第45-46页 |
三、观人须赞,教子有训 | 第46页 |
第七节 张养浩散文的艺术成就及价值 | 第46-48页 |
一、前期的作品杂糅众家,别开生面 | 第46页 |
二、中期的作品从姚燧学韩,文章倾向于古奥奇崛 | 第46-47页 |
三、后期的作品趋于平淡自然和理性哲思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