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碳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海水石油污染
目录 | 第1-6页 |
全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海水石油污染 | 第9-12页 |
·海水环境中石油来源及转化 | 第9-11页 |
·海水石油污染现状 | 第11页 |
·海水石油污染危害 | 第11-12页 |
·海水石油污染修复方法 | 第12-13页 |
·物理法 | 第12页 |
·化学法 | 第12-13页 |
·生物法 | 第13页 |
·海水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接种菌的发展 | 第13-14页 |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 第14-15页 |
·营养盐的发展 | 第15页 |
·生物碳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 | 第15-17页 |
·固定化技术的优势 | 第15-16页 |
·生物碳的优势 | 第16-17页 |
·论文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立题依据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生物碳与石油降解菌的筛选 | 第20-26页 |
·引言 | 第2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试剂 | 第20-21页 |
·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生物碳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生物碳的筛选方法 | 第21-22页 |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 第22页 |
·石油降解率的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不同材质的生物碳在海水中漂浮性质 | 第23页 |
·不同粒径的松针碳在海水中漂浮性质 | 第23-24页 |
·不同温度的松针碳在海水中漂浮性质 | 第24页 |
·石油降解菌的确定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松针碳吸附性质 | 第26-30页 |
·引言 | 第2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松针碳对石油的吸附 | 第26-27页 |
·松针碳对石油降解菌的吸附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松针碳对石油的饱和吸附量 | 第28页 |
·松针碳对石油的不可逆吸附量 | 第28页 |
·松针碳对石油降解菌的吸附量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固定化微生物对海水石油污染的修复 | 第30-36页 |
·引言 | 第3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试剂 | 第30页 |
·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菌剂的制备 | 第31页 |
·石油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石油降解菌菌数测量方法 | 第31页 |
·石油四组分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不同菌剂投加量实验 | 第32页 |
·菌剂最佳降解时间实验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菌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菌剂最佳降解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石油降解菌生长曲线 | 第34-35页 |
·石油四组分降解结果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6-37页 |
·主要结论 | 第36页 |
·主要创新点与意义 | 第36页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