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木构架纠偏方法与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插图清单 | 第10-12页 |
| 表格清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徽州传统建筑发源与发展 | 第13-15页 |
| ·徽州传统建筑现状 | 第15页 |
| ·徽州传统建筑加固维护意义 | 第15-17页 |
|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 第15-16页 |
| ·古建筑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 | 第16页 |
|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 第16-17页 |
| ·徽州古建筑的保护 | 第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徽州传统建筑倾斜原因分析 | 第21-41页 |
| ·木结构建筑出现倾斜原因 | 第21-23页 |
| ·横向荷载 | 第21页 |
| ·偏心荷载 | 第21-23页 |
| ·徽州传统建筑出现倾斜原因 | 第23-26页 |
| ·徽州地区特点 | 第23页 |
| ·徽州传统建筑倾斜原因 | 第23-26页 |
| ·木建筑结构构件倾斜计算 | 第26-33页 |
| ·倾斜机理 | 第26-27页 |
| ·倾斜角计算假定 | 第27页 |
| ·倾斜角计算 | 第27-31页 |
| ·倾斜角限值分析 | 第31-33页 |
| ·木结构建筑倾斜模拟计算 | 第33-39页 |
| ·横向荷载 | 第33-36页 |
| ·偏心荷载 | 第36-38页 |
| ·木柱局部强度损失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木构架测绘方法技术 | 第41-49页 |
| ·古建筑测绘的意义 | 第41页 |
| ·常用测绘仪器 | 第41-43页 |
| ·经纬仪 | 第41-42页 |
| ·全站仪 | 第42-43页 |
| ·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 第43页 |
| ·全站仪的工作方法 | 第43页 |
| ·全站仪的特点 | 第43页 |
| ·测绘方法与实际操作 | 第43-47页 |
| ·确定站点 | 第44-45页 |
| ·测绘找平 | 第45页 |
| ·设置测站点 | 第45页 |
| ·定向 | 第45页 |
| ·测量 | 第45-46页 |
|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徽州传统建筑纠倾方法 | 第49-65页 |
| ·徽州传统建筑纠倾方法 | 第49-51页 |
| ·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方法 | 第49-51页 |
| ·柱梁榫卯节点破坏处理方法 | 第51页 |
| ·木结构上部结构纠倾施工 | 第51-52页 |
| ·工程实例 | 第52-59页 |
| ·工程现状 | 第53页 |
| ·工程施工 | 第53页 |
| ·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施工 | 第53-55页 |
| ·木构件破坏处理施工 | 第55-57页 |
| ·门廊和享堂建筑倾斜纠正施工 | 第57-59页 |
| ·徽州传统纠倾方法改进 | 第59-64页 |
| ·基础处理工艺的改进 | 第60-64页 |
| ·上部结构施工工艺的改进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徽州传统建筑纠倾方法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65-83页 |
| ·模拟分析的意义 | 第65页 |
| ·支顶过程模拟分析 | 第65-72页 |
| ·模型建立依据 | 第66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6-68页 |
| ·计算结果即分析 | 第68-72页 |
| ·整体纠倾过程模拟分析 | 第72-80页 |
| ·模型建立依据 | 第74-75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5-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