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中区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 ·意义 | 第7页 |
| ·研究内容 | 第7页 |
| ·技术路线 | 第7-9页 |
| 第二章 樊中区开发概况 | 第9-12页 |
| ·开发简史 | 第9-10页 |
| ·目前开发现状 | 第10页 |
| ·影响油田稳产的主要因素 | 第10-12页 |
| 第三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2-20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2-15页 |
| ·构造特征 | 第15页 |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15-16页 |
| ·油层展布与油藏特征 | 第16-20页 |
| 第四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 第20-37页 |
|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简介 | 第20页 |
| ·樊家川油田樊中区油藏地质建模 | 第20-35页 |
| ·确定模型网格大小的地质原则 | 第20-21页 |
| ·樊家川油田樊中区油藏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 ·岩相建模 | 第22-25页 |
| ·储层参数建模 | 第25-35页 |
| ·模型粗化 | 第35页 |
| ·储量估算 | 第35-37页 |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35页 |
| ·地质储量计算结果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开发动态分析与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37-54页 |
| ·樊家川油田樊中区开发生产动态分析 | 第37-44页 |
| ·研究区油井开发概况 | 第37页 |
| ·研究区注水开发概况 | 第37-38页 |
| ·不同生产阶段的划分 | 第38-39页 |
| ·产量递减规律 | 第39-42页 |
| ·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 第42-44页 |
| ·油井见水后动态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 ·实际测压资料分析与评价 | 第45-47页 |
| ·水驱控制程度与水驱效果评价 | 第47-54页 |
|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 第47-48页 |
|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 第48-49页 |
| ·含水率 | 第49-50页 |
| ·存水率 | 第50页 |
| ·水驱指数 | 第50-51页 |
| ·体积波及系数 | 第51-52页 |
| ·可采储量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樊家川油田樊中区油藏数值模拟 | 第54-85页 |
| ·模型建立 | 第54-57页 |
| ·模拟器的选择 | 第5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 ·历史拟合 | 第57-66页 |
| ·确定油藏生产工作制度 | 第57页 |
| ·确定参数的可调范围 | 第57-58页 |
| ·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 第58-66页 |
|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6-73页 |
| ·剩余油储量分布 | 第66-69页 |
|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 第69-73页 |
| ·开发调整措施 | 第73-85页 |
| ·编制综合调整方案 | 第73-81页 |
| ·综合调整方案指标预测 | 第81-84页 |
| ·综合调整方案实施建议 | 第84-8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91页 |
| 详细摘要 | 第9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