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藏象学说研究现状 | 第11-25页 |
1 理论研究 | 第11-16页 |
·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 | 第11-12页 |
·构建藏象学说的基本思维方式 | 第12-13页 |
·“藏象”与“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 第13-15页 |
·藏象学说研究的焦点与难点 | 第15-16页 |
2 实验研究 | 第16-20页 |
·五脏生理病理研究 | 第16-19页 |
·藏象实质研究 | 第19-20页 |
3 多学科交叉研究 | 第20-21页 |
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语言考察 | 第25-49页 |
1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 第25-30页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背景 | 第26页 |
·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 | 第26-28页 |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 第28-29页 |
·概念隐喻的类型 | 第29-30页 |
·概念隐喻与理论构建 | 第30页 |
2 中医藏象语言: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 第30-45页 |
·藏象概念隐喻的类型 | 第31-38页 |
·藏象概念隐喻的功能 | 第38-42页 |
·藏象概念隐喻的特征 | 第42-44页 |
·藏象概念隐喻的诠释 | 第44-45页 |
3 藏象概念隐喻研究的意义 | 第45-47页 |
·多学科交叉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 第45页 |
·概念隐喻为解析藏象语言提供了工具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藏象概念隐喻建构的认知模型 | 第49-59页 |
1 科学理论构建与认知模型述要 | 第49-51页 |
2 四时认知模型 | 第51-53页 |
·四时模型的形成 | 第51-52页 |
·四时模型与藏象概念隐喻 | 第52-53页 |
3 阴阳认知模型 | 第53-54页 |
·阴阳模型及其图式 | 第53-54页 |
·阴阳模型与藏象概念隐喻 | 第54页 |
4 五行认知模型 | 第54-57页 |
·五行模型及其图式 | 第54-55页 |
·五行模型与藏象概念隐喻 | 第55-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基于概念隐喻的藏象理论考察 | 第59-68页 |
1 五行五脏:基于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 | 第59-61页 |
2 四时五脏:基于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 | 第61-66页 |
·“时脏相应”理论研究之现状 | 第61-62页 |
·基于隐喻认知的“时脏相应”研究 | 第62-65页 |
·中医“时脏相应”概念隐喻的诠释 | 第65-66页 |
3 基于社会官僚体系构建的藏象概念隐喻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基于相似性的中医藏象概念隐喻构建举例 | 第68-81页 |
1 以“风”“木”为始源域的“肝主疏泄”概念隐喻 | 第68-70页 |
·以“风”为始源域的“肝主疏泄”概念隐喻 | 第68-69页 |
·以“木”为始源域的“肝主疏泄”概念隐喻 | 第69-70页 |
2 基于意象思维的胆藏象概念隐喻研究 | 第70-73页 |
·比类天地之象—胆为奇恒之腑 | 第71页 |
·比类巽木之象—胆主怒,主胆识,主决断 | 第71-73页 |
3 基于取象比类的脏腑“实满藏泻”概念隐喻诠释 | 第73-76页 |
·《内经》脏腑“实满藏泻”理论述要 | 第73-74页 |
·脏腑“实满藏泻”理论是基于类比建立的结构隐喻 | 第74-76页 |
4 基于修辞心理逻辑的“A是B”格式藏象概念隐喻分析 | 第76-80页 |
·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 | 第77页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 第77-78页 |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浅述隐喻认知视域下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81-95页 |
1 在基本概念梳理方面 | 第82-85页 |
·基于认知的中医语言本质考察 | 第82-83页 |
·隐喻认知视域下中医基本概念研究 | 第83-85页 |
2 在理论体系重构方面 | 第85-86页 |
·中医认知思维研究是理论体系重构的前提 | 第85页 |
·基于认知的中医理论体系重构设想 | 第85-86页 |
3 在经典著作诠释方面 | 第86-87页 |
4 在临床诊疗思维方面 | 第87-89页 |
5 在中医西医结合方面 | 第89-90页 |
·中西医结合所遇到的困境 | 第89-90页 |
·中医证候本质的哲学考察 | 第90页 |
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参考书目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