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咳嗽中医证候学特点观察
| 目录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综述一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 第10-18页 |
| 1 咳嗽的定义与名义演变 | 第10页 |
| 2 咳嗽的病因病机 | 第10-12页 |
| ·咳嗽的病因 | 第10-11页 |
| ·咳嗽的病机 | 第11-12页 |
| 3 咳嗽的分类 | 第12-13页 |
| 4 咳嗽的辨治 | 第13-15页 |
| 5 现代研究 | 第15-18页 |
|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 第15-16页 |
| ·咳嗽变异型哮喘 | 第16页 |
| ·胃-食道反流性咳嗽 | 第16页 |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 第16-18页 |
| 综述二 中医对湿热证的认识及湿热咳嗽辨治概况 | 第18-25页 |
| 1 湿温、湿热与湿热证 | 第18页 |
| 2 湿热证概述 | 第18-20页 |
| 3 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 第20-21页 |
| 4 湿热证的辨治 | 第21-22页 |
| 5 湿热咳嗽 | 第22-25页 |
| ·湿热咳嗽的病因病机 | 第23页 |
| ·湿热咳嗽的临床表现 | 第23页 |
| ·湿热咳嗽的辨治 | 第23-25页 |
| 前言 | 第25-26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26页 |
| 2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 3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27页 |
| 3 咳嗽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第27页 |
| 4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5 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 结果 | 第28-43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8-30页 |
| ·性别 | 第28页 |
| ·年龄 | 第28-29页 |
| ·职业分布情况 | 第29-30页 |
| 2 病史资料 | 第30页 |
| 3 发病情况 | 第30-33页 |
| ·咳嗽诱发或加重因素 | 第30-31页 |
| ·咳嗽持续时间及时相 | 第31-32页 |
| ·咳嗽好发或加重季节 | 第32-33页 |
| 4 诊疗情况 | 第33-34页 |
| ·检查情况 | 第33页 |
| ·就诊前治疗用药情况 | 第33-34页 |
| 5 证候特点 | 第34-43页 |
| ·咳嗽程度 | 第34-35页 |
| ·咽喉部症状 | 第35-36页 |
| ·咳嗽伴随症状 | 第36页 |
| ·全身症状 | 第36-37页 |
| ·咳痰情况 | 第37-38页 |
| ·痰量 | 第37-38页 |
| ·痰的性状 | 第38页 |
| ·口味情况 | 第38-39页 |
| ·饮水情况 | 第39-40页 |
| ·二便情况 | 第40-41页 |
| ·大便情况 | 第40-41页 |
| ·小便情况 | 第41页 |
| ·舌苔情况 | 第41-42页 |
| ·脉象情况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8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43-44页 |
| ·性别 | 第43页 |
| ·年龄 | 第43-44页 |
| ·职业 | 第44页 |
| 2 发病情况 | 第44页 |
| ·危险因素 | 第44页 |
| ·加重与诱发因素 | 第44页 |
| ·好发或加重时间与季节 | 第44页 |
| 3 症状特点 | 第44-45页 |
| ·咳嗽程度 | 第44页 |
| ·痰量与痰的性质 | 第44-45页 |
| ·常见症状 | 第45页 |
| 4 舌脉特点 | 第45页 |
| 5 诊疗情况 | 第45-46页 |
| 6 湿热咳嗽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证候学特点 | 第46-47页 |
| 7 湿热咳嗽与痰热咳嗽、痰湿咳嗽的区别 | 第47页 |
| 8 导师的治疗经验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 湿热咳嗽流行病学及中医症状特点观察表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