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边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和核心概念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核心概念 | 第14-17页 |
·研究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过程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2-24页 |
·合作社的微观研究视角 | 第22-23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4-36页 |
·影响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因素 | 第24-28页 |
·合作社的人合特性 | 第24-25页 |
·组织成本、集体行动逻辑与成员规模 | 第25页 |
·成员允诺和成员退社 | 第25-26页 |
·异质性的成员结构 | 第26-28页 |
·对成员边界不清晰的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成员入股是明晰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基础 | 第28页 |
·“被入社”和“成员泛化”问题 | 第28-29页 |
·宽泛的成员认定 | 第29页 |
·产权不清晰 | 第29页 |
·差别性的成员权利和义务 | 第29-30页 |
·合作社制度异化的表现 | 第30-31页 |
·农民行动的策略性和情境性 | 第31-33页 |
·行动者的能动性 | 第31页 |
·惯习和策略 | 第31-32页 |
·农民的情境性行为 | 第32-33页 |
·集体组织的成员权 | 第33页 |
·其他理论对边界的研究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理论界定 | 第36-49页 |
·何为合作社的成员边界 | 第36-42页 |
·合作社成员 | 第36-39页 |
·合作社的成员边界 | 第39-42页 |
·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形塑力量 | 第42-49页 |
·合作社的组织特性 | 第42-46页 |
·外部环境 | 第46-48页 |
·组织行动者的能动性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现实表现 | 第49-67页 |
·李屯合作社 | 第49-54页 |
·李屯村 | 第49-51页 |
·李屯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 第51-54页 |
·与成员相关的大事记 | 第54-59页 |
·产品质量风波:若即若离的成员关系 | 第54-55页 |
·成员被退股 | 第55-56页 |
·“李屯事件”影响合作社生产网络的变化 | 第56-58页 |
·理事长的“出走” | 第58-59页 |
·李屯合作社的成员分类 | 第59-62页 |
·核心社员 | 第59-60页 |
·合同成员 | 第60页 |
·普通成员 | 第60-61页 |
·另一种分类体系:注册成员和非注册成员 | 第61-62页 |
·李屯合作社的成员边界 | 第62-67页 |
·如何成为合作社成员 | 第62-65页 |
·李屯合作社内部的话语结构 | 第65-66页 |
·成员义务的承担者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李屯合作社成员边界模糊的形式 | 第67-82页 |
·“成员”分类体系 | 第67-72页 |
·出资金额:核心成员内部的成员分层 | 第68-69页 |
·出资与否:实然的成员边界 | 第69-72页 |
·成员边界的情境性游移 | 第72-78页 |
·我国合作社成员边界的一般维度 | 第72-75页 |
·李屯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基本维度 | 第75-78页 |
·合作社对成员边界的“策略性”选择 | 第78页 |
·被混淆的成员边界 | 第78-81页 |
·不固定的合同成员和普通成员 | 第79页 |
·无差别待遇:客户与成员 | 第79-80页 |
·隐形的成员(村集体)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合作社成员边界模糊的逻辑 | 第82-87页 |
·共谋:成员边界模糊策略的达成 | 第82-84页 |
·领办的力量:发起人对成员边界的形塑 | 第82-83页 |
·让渡权利和回避风险:理性小农的选择 | 第83-84页 |
·制度下乡的变异 | 第84页 |
·传统乡土社会中的个体遭遇现代化经济组织 | 第84-85页 |
·相关制度的失衡 | 第85页 |
·合作社组织特性的矛盾 | 第85-87页 |
第七章 边界模糊的意外后果—成员结构的同质化趋向 | 第87-94页 |
·合作社发展初期——成员异质性突出 | 第87-89页 |
·成员异质性的表现 | 第87-88页 |
·异质性成员结构形成的原因 | 第88-89页 |
·成员同质性趋势的初现 | 第89-91页 |
·出资成员和专业大户成员的联合 | 第89-90页 |
·小农的集体行动 | 第90-91页 |
·合作社成员结构演变的诱致性条件 | 第91-94页 |
·制度环境的制约 | 第91页 |
·要素聚集的合作方式 | 第91-92页 |
·合作机制的替换 | 第92页 |
·合作理念的差异 | 第92-94页 |
第八章 讨论和结语 | 第94-100页 |
·边界的隐喻:分类和阻隔 | 第94-96页 |
·分类的“艺术” | 第94-95页 |
·被阻隔的“交易”成员 | 第95页 |
·与我国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目标相悖 | 第95-96页 |
·对合作社功能和价值的反思 | 第96-97页 |
·合作社的功能 | 第96页 |
·合作社是超出家庭的一类农民行动单位 | 第96-97页 |
·合作社的实然成员边界与农村利益格局的关系 | 第97页 |
·相关的制度调试 | 第97-98页 |
·结语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 | 第105-115页 |
附录一 研究过程摘要 | 第105-107页 |
附录二 调研提纲 | 第107-109页 |
附录三 李屯合作社租地协议 | 第109-110页 |
附录四 订单成员与合作社签订的协议 | 第110-112页 |
附录五 李屯合作社章程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简历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