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深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软岩的定义 | 第11-13页 |
·软岩的分类 | 第13-14页 |
·高应力软岩的形成条件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开磷集团马路坪矿矿岩特征 | 第16-37页 |
·矿山基本情况概述 | 第16-17页 |
·深部矿区地应力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17-24页 |
·地应力测量方法的分类及选择 | 第17-20页 |
·套孔应力解除法地应力测试结果 | 第20-23页 |
(1) 地应力测量结果 | 第20-21页 |
(2) 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23-24页 |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 | 第24-31页 |
·劈裂拉伸试验 | 第24-26页 |
·单轴抗压试验 | 第26-28页 |
·岩石加卸载实验 | 第28-30页 |
·矿岩力学测试结果 | 第30-31页 |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原因 | 第31-37页 |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第31-34页 |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原因 | 第34-37页 |
(1) 客观原因 | 第34-35页 |
(2) 主观原因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开磷马路坪矿深部巷道支护的数值模拟优化 | 第37-53页 |
·深部巷道支护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37-41页 |
·数值模拟分析特点及原理 | 第37-38页 |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38-40页 |
·模型的建立及模拟参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锚杆支护方案优化 | 第41-47页 |
·现有支护方案的评价及方案选择依据 | 第41-42页 |
·无层理支护方案的优化 | 第42-45页 |
·数值模拟优化方案选择 | 第45-47页 |
(1) 不同长度锚杆支护方案的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2) 不同角度的底角锚杆支护方案的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深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段的锚杆方案优化 | 第47-52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原理 | 第47-49页 |
·理想吸能锚杆的设想 | 第49-52页 |
·支护方案优化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理想吸能锚杆的受力状态研究 | 第53-75页 |
·锚杆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锚杆加固的影响因素 | 第53页 |
·锚杆加固围岩的作用机理 | 第53-54页 |
·理想吸能锚杆受力状态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73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受拉力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受弯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受扭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拉剪组合作用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拉弯剪组合作用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拉弯扭组合作用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66-69页 |
·拉剪扭组合作用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拉弯剪扭组合作用时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理想吸能锚杆—锚固剂—围岩界面力学特性分析 | 第75-89页 |
·锚杆—锚固剂—围岩界面有限元分析 | 第75页 |
·锚杆—锚固剂—围岩界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5-79页 |
·接触单元理论分析 | 第75-78页 |
·MIDAS/GTS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锚杆—锚固剂—围岩界面力学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79-88页 |
·位移对比分析 | 第79-83页 |
·轴应力对比分析 | 第83-86页 |
·剪切应力对比分析 | 第86-88页 |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工程实例应用 | 第89-92页 |
·支护方案改进 | 第89-90页 |
·支护效果对比 | 第90-9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