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核心概念 | 第15-16页 |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15页 |
|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 第15-16页 |
| ·建设用地指标分局及其意义 | 第16页 |
|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土地供给稀缺性理论 | 第17页 |
| ·土地用途管理理论 | 第17页 |
| ·区位理论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原则、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 ·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过程 | 第19页 |
| ·建设用地指示分解原则 | 第19-21页 |
|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 第19页 |
| ·节约集约用地原则 | 第19-20页 |
|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 第20页 |
|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 第20-21页 |
|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 | 第21-22页 |
| ·历史趋势法 | 第21页 |
| ·经济增长法 | 第21页 |
| ·综合平衡法 | 第21-22页 |
|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规划指标分解方式欠佳 | 第22页 |
| ·全局规划观念不够强 | 第22-23页 |
| ·实施落实困难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建设用地指标的分解方法与模型分析 | 第24-31页 |
| ·建设用地的扩张驱动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 ·自然环境 | 第24页 |
| ·社会经济 | 第24-25页 |
| ·政策制度 | 第25页 |
| ·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评价指标确定 | 第25-27页 |
| ·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25页 |
| ·指标因子选择 | 第25-27页 |
| ·建设用地分解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0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8页 |
| ·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步骤 | 第28-30页 |
| ·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模型搭建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的实例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 第31-44页 |
| ·常德市概况 | 第31-35页 |
| ·自然条件 | 第31-32页 |
| ·常德市经济社会情况 | 第32-33页 |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3-35页 |
| ·常德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驱动因素 | 第35-37页 |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5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35-37页 |
| ·生态因素 | 第37页 |
| ·常德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分解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 ·常德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权生确定 | 第38-42页 |
| ·判断矩阵的构建与处理 | 第38-41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常德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结果 | 第42页 |
| ·常德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结果的评价 | 第42-43页 |
| ·公平性评价 | 第42-43页 |
| ·效率性评价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4-46页 |
|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 ·展望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