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第—章 前言 | 第11-20页 |
| 1 稻曲病厚垣孢子在病害的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 第12页 |
| 2 真菌休眠 | 第12-13页 |
| 3 cAMP功能与调节 | 第13-16页 |
| ·cAMP信号途径及主要调节 | 第13-15页 |
| ·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 | 第13-14页 |
| ·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 第14页 |
| ·cAMP对细胞分化与增殖的调控 | 第14-15页 |
| ·cAMP在微生物中的常见作用机制 | 第15页 |
| ·cAMP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5页 |
|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5-16页 |
| ·放射免疫法 | 第16页 |
| 4 黑色素 | 第16-18页 |
| ·黑色素的功能和作用 | 第17页 |
| ·黑色素与病原菌毒力的关系 | 第17-18页 |
| ·黑色素提升病原真菌侵染宿主能力 | 第17页 |
| ·黑色素提高病原真菌的抗逆能力 | 第17-18页 |
| ·黑色素增强病原菌在宿主中的生存能力 | 第18页 |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中cAMP提取条件优选 | 第20-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样品 | 第20页 |
| ·试剂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样品中cAMP的提取 | 第21页 |
| ·cAMP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 ·色谱条件选择 | 第21页 |
| ·cAMP含量测定 | 第21页 |
|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色谱条件确定 | 第22-23页 |
| ·标准曲线 | 第23页 |
| ·cAMP提取条件优化 | 第23-25页 |
| ·不同颜色厚垣孢子中cAMP含量比较 | 第2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厚垣孢子萌发与cAMP含量关系 | 第27-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材料 | 第27页 |
| ·样品 | 第27页 |
| ·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材料处理 | 第28页 |
| ·厚垣孢子萌发测定 | 第28页 |
| ·cAMP含量测定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动态 | 第29-30页 |
| ·新鲜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 | 第29页 |
| ·不同存放时间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 | 第29-30页 |
| ·cAMP含量测定 | 第30-35页 |
| ·CAMP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 ·新鲜的不同颜色稻曲病菌厚垣孢子cAMP含量 | 第31-32页 |
| ·不同存放时间过程中不同颜色稻曲病菌厚垣孢子cAMP含量 | 第32-33页 |
| ·新鲜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率与cAMP含量关系 | 第33-34页 |
| ·不同存放时间的不同颜色厚垣孢子萌发与cAMP含量关系 | 第34-3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厚垣孢子萌发与黑色素含量相关性 | 第37-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样品 | 第37页 |
| ·试剂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38页 |
| ·材料处理 | 第37-38页 |
| ·萌发率统计 | 第38页 |
| ·厚垣孢子壁黑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 ·样品的提取与处理 | 第38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8页 |
| ·样品中黑色素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萌发率测定 | 第39页 |
| ·黑色素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 ·黑色素含量与厚垣孢子萌发关系 | 第40-44页 |
| ·新鲜的不同颜色稻曲病菌厚垣孢子黑色素含量 | 第40-41页 |
| ·不同存放时间过程中不同颜色稻曲病菌厚垣孢子黑色素含量 | 第41页 |
| ·新鲜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与黑色素含量关系 | 第41-42页 |
| ·不同存放时间下厚垣孢子萌发率与黑色素含量关系 | 第42-44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6-48页 |
| 1 结论 | 第46-47页 |
| ·cAMP提取最佳条件的建立 | 第46页 |
|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稻曲病菌厚垣孢子cAMP含量与萌发关系 | 第46页 |
|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壁黑色素含量与萌发关系 | 第46-47页 |
| 2 创新点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