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意境概念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意境与接受美学关系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本选题的创新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1章 作家视角:创作过程中的意境 | 第13-20页 |
·意境创造与“隐含的读者” | 第13-16页 |
·“隐含的读者”地位与特征 | 第13-14页 |
·“隐含的读者”对创作的影响 | 第14-16页 |
·意境创造与“陌生化” | 第16-20页 |
·“陌生化”的含义与特点 | 第16-17页 |
·“陌生化”是文本意境创作的重要方法 | 第17-20页 |
第2章 读者视角:体验阶段的意境结构 | 第20-30页 |
·“召唤结构”与“含蓄、空白” | 第20-22页 |
·“召唤结构”与意境结构的相似性 | 第20-21页 |
·“召唤结构”层次与意境结构层次的对应性 | 第21-22页 |
·“完形”心理与意境接受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 第22-25页 |
·“完形”心理与意境体验 | 第22-23页 |
·审美体验中的意境形态张力 | 第23-25页 |
·期待视野的融合与意境生成的典型状态 | 第25-30页 |
·意境审美期待的三点意义与三个层次 | 第25-26页 |
·意境审美期待视野与意境作品的关系 | 第26-27页 |
·意境高潮体验与期待视野融合的三个阶段 | 第27-30页 |
第3章 批评家视角:纵向发展过程中的意境理论 | 第30-36页 |
·纵向发展视野中的意境论演变 | 第30-33页 |
·意境论的孕育与形成 | 第30-31页 |
·意境论的发展与成熟 | 第31-33页 |
·意境接受史研究方法论探析 | 第33-36页 |
·研究态度的客观性 | 第33-34页 |
·研究目的的过程性 | 第34页 |
·研究对象的动态性 | 第34-35页 |
·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