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超混沌系统的构造及其同步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 第2章 混沌和超混沌系统 | 第16-28页 |
| ·混沌的定义 | 第16-18页 |
| ·Li-Yorke的混沌定义 | 第16-17页 |
| ·Devaney的混沌定义 | 第17-18页 |
| ·Smale马蹄映射 | 第18页 |
| ·混沌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 ·混沌的判定方法 | 第19-23页 |
| ·直接观测法 | 第19-20页 |
| ·分频采样法 | 第20页 |
| ·庞加莱截面法 | 第20-21页 |
| ·重构相空间法 | 第21页 |
| ·Lyapunov指数法 | 第21-22页 |
| ·自功率谱密度法 | 第22-23页 |
| ·Lyapunov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 ·Wolf方法 | 第24-25页 |
| ·Jacobian方法 | 第25-26页 |
| ·超混沌系统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混沌同步及控制方法 | 第28-40页 |
| ·混沌同步的原理 | 第28-29页 |
| ·混沌同步的稳定性分析 | 第29-31页 |
| ·典型的混沌同步方案 | 第31-36页 |
| ·驱动-响应同步法 | 第31-32页 |
| ·主动-被动同步法 | 第32-33页 |
| ·变量反馈同步法 | 第33-34页 |
| ·耦合同步法 | 第34-35页 |
| ·自适应同步法 | 第35-36页 |
| ·混沌同步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Lorenz超混沌系统族及其硬件实现 | 第40-62页 |
| ·统一混沌系统—Lorenz系统族 | 第40-41页 |
| ·Lorenz超混沌系统族 | 第41-42页 |
| ·超混沌系统族的动力学特性 | 第42-51页 |
| ·对称性和不变性 | 第42页 |
| ·耗散性和吸引子的存在性 | 第42-43页 |
|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 | 第43-44页 |
| ·Lyapunov指数谱 | 第44-47页 |
| ·典型吸引子 | 第47-51页 |
| ·超混沌系统族的物理实现 | 第51-61页 |
| ·连续混沌系统的物理实现 | 第51-55页 |
| ·超混沌系统族的物理实现 | 第55-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超混沌系统族的同步方案及硬件实现 | 第62-78页 |
| ·线性反馈同步化设计 | 第62-67页 |
| ·线性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第62-64页 |
| ·线性反馈同步化的仿真实验 | 第64-67页 |
| ·驱动-响应同步化设计 | 第67-72页 |
| ·驱动-响应同步方案的设计 | 第67-68页 |
| ·驱动-响应同步方案的仿真实验 | 第68-72页 |
| ·同步方案的硬件实现 | 第72-76页 |
| ·线性反馈同步方案的硬件实现 | 第72-74页 |
| ·驱动-响应同步方案的硬件实现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