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热带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31页 |
·奶牛乳房炎流行情况和危害 | 第12-13页 |
·乳房炎的分类和症状 | 第13-14页 |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3-14页 |
·非临床或亚临床型乳房炎 | 第14页 |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规律 | 第14-18页 |
·病原微生物感染 | 第14-16页 |
·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 第16-17页 |
·遗传方面因素 | 第17页 |
·乳房形状和乳头异常的影响 | 第17页 |
·机体防御机能和自身因素 | 第17-18页 |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和防御机制 | 第18-21页 |
·发病机理 | 第18-20页 |
·乳房炎的自然防御机制 | 第20-21页 |
·诊断方法 | 第21-25页 |
·临床诊断 | 第22页 |
·物理和化学检验 | 第22-23页 |
·奶中体细胞的测定 | 第23-25页 |
·PCR 和 ELISA 检测法 | 第25页 |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第25-27页 |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 第27-28页 |
·假丝酵母菌 | 第28-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38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引物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8页 |
·乳样的采集 | 第32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32-33页 |
·生化鉴定 | 第33-35页 |
·药敏试验 | 第35页 |
·酵母菌 26SrDNA 鉴定 | 第35-36页 |
·酵母菌致病性试验 | 第36-38页 |
3 结果 | 第38-51页 |
·被检奶牛发病情况 | 第38页 |
·分离菌株培养结果和培养特性 | 第38-39页 |
·分离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39-41页 |
·葡萄球菌的生理生化生化特性 | 第39页 |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9-40页 |
·链球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0页 |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0-41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酵母菌 26SRDNA 鉴定结果 | 第43-45页 |
·酵母菌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5-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