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目录 | 第11-14页 |
| 1. 绪论 | 第14-27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 ·文献回顾 | 第16-23页 |
| ·关于农户融资的文献 | 第16-19页 |
| ·关于土地流转融资的文献 | 第19-22页 |
| ·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 ·本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基本框架 | 第23-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 ·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 2. 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 ·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 ·农户 | 第27-28页 |
| ·农户融资 | 第28页 |
| ·土地流转融资 | 第28页 |
| ·相关理论 | 第28-34页 |
| ·产权理论 | 第28-30页 |
| ·有关地租和地价理论 | 第30-31页 |
| ·有关土地市场理论 | 第31-32页 |
| ·有关农村金融理论 | 第32-34页 |
|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兴起和发展 | 第34-43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兴起 | 第34-36页 |
| ·内部动因 | 第34-35页 |
| ·外部动因 | 第35-36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发展实践 | 第36-39页 |
| ·“农户+地方政府+土地金融机构”模式 | 第36-37页 |
| ·“农户+村委会+金融机构”模式 | 第37页 |
| ·“农户+土地协会+金融机构”模式 | 第37-38页 |
| ·“农户+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模式 | 第38-39页 |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现状 | 第39-43页 |
| ·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产生和进程 | 第39页 |
| ·农村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融资的关系 | 第39-41页 |
| ·确权颁证后的融资实践 | 第41-43页 |
| 4.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融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成都地区为例 | 第43-53页 |
| ·成都地区农地确权颁证情况 | 第44页 |
| ·成都农地确权颁证后融资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 ·政策的支持情况 | 第44-45页 |
| ·融资的实践概况 | 第45页 |
| ·成都农地确权颁证后融资效果评估 | 第45-49页 |
| ·对调查情况的分析 | 第46-48页 |
| ·融资困境尚未缓解 | 第48-49页 |
| ·我国农地流转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残缺 | 第50页 |
| ·农地价值评估体系缺失 | 第50-51页 |
| ·现有土地流转融资形式的不稳定性 | 第51-52页 |
| ·融资功能的发挥还很有限 | 第52-53页 |
| 5. 国外及台湾地区土地流转融资的经验和启示 | 第53-60页 |
| ·德国和美国的土地证券化 | 第53-56页 |
| ·德国农村土地证券化模式 | 第53-54页 |
| ·美国农村土地证券化模式 | 第54-56页 |
| ·台湾地区的土地银行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60页 |
| ·德、美及台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融资共同点 | 第57-58页 |
| ·德、美及台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给我国的经验启示 | 第58-60页 |
| 6. 对策建议 | 第60-6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