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8-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 | 第9-1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关于主题性创作 | 第11-16页 |
一、主题性创作的概念 | 第11页 |
二、主题性创作的功能 | 第11-12页 |
(一) 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 第11页 |
(二) 历史的纪实性 | 第11-12页 |
(三) 教育宣传性 | 第12页 |
(四) 知识推广性 | 第12页 |
(五) 文化陶冶性 | 第12页 |
三、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脉络 | 第12-16页 |
(一) 近现代人物画主题性创作 | 第13-14页 |
(二) 当代人物画主题性创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关于中国画构图 | 第16-25页 |
一、中国画构图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二、中国画构图法则 | 第17-25页 |
(一) 一团元气 | 第17-18页 |
(二) S型律动 | 第18页 |
(三) 三线交叉 | 第18-19页 |
(四) 构图中心 | 第19-20页 |
(五) 宾主 | 第20-21页 |
(八) 呼应 | 第21-22页 |
(七) 虚实 | 第22页 |
(八) 疏密 | 第22-23页 |
(九) 留白 | 第23页 |
(十) 黑白 | 第23-24页 |
(十一) 隔与连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关于平面构成 | 第25-33页 |
一、构成的产生 | 第25页 |
二、构成的引入 | 第25-27页 |
三、构成的形式美规律 | 第27-28页 |
四、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及其在主题性创作中的应用 | 第28-33页 |
(一) 重复构成及其应用 | 第28-29页 |
(二) 近似构成及其应用 | 第29页 |
(三) 渐变构成及其应用 | 第29-30页 |
(四) 特异构成及其应用 | 第30页 |
(五) 密集构成及其应用 | 第30-31页 |
(六) 对比构成及其应用 | 第31页 |
(七) 分割构成及其应用 | 第31-32页 |
(八) 肌理构成及其应用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对当代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中构成图式的思考与分析 | 第33-41页 |
一、对当代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中构成图式的思考 | 第33-35页 |
(一) 树立新理念 | 第33-34页 |
(二) 进行新融合 | 第34-35页 |
二、对当代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中构成图式的分析 | 第35-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