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压裂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与拾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0页 |
·微地震信号自动识别与拾取方法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微地震信号识别与拾取方法现状与技术难点 | 第11-13页 |
·方法技术现状 | 第11-13页 |
·主要技术难点 | 第13页 |
·论文工作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微地震信号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 第15-20页 |
·射孔信号 | 第15-16页 |
·射孔信号的形成 | 第15-16页 |
·射孔信号的特点及用途 | 第16页 |
·微地震信号 | 第16-20页 |
·微地震信号的形成 | 第16-17页 |
·微地震信号的基本特点及分类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微地震记录射线追踪法正演模拟 | 第20-26页 |
·综述 | 第20页 |
·试射法 | 第20页 |
·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 | 第20-26页 |
第四章 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与拾取 | 第26-55页 |
·射孔信号初至波自动拾取 | 第26-27页 |
·概述 | 第26页 |
·能量比法 | 第26-27页 |
·相关法 | 第27页 |
·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与拾取 | 第27-37页 |
·概述 | 第27-28页 |
·高保真静校正 | 第28-30页 |
·瞬时能量包络 | 第30-32页 |
·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 | 第32-35页 |
·微地震事件自动拾取 | 第35-36页 |
·总流程结构及注意事项 | 第36-37页 |
·水力压裂微地震理论合成记录测试分析 | 第37-45页 |
·均匀介质模型 | 第37-40页 |
·水平层状介质模型 | 第40-45页 |
·水力压裂微地震实测数据测试分析 | 第45-55页 |
·实测数据一 | 第45-50页 |
·实测数据二 | 第50-55页 |
第五章 微地震数据常规处理方法及流程技术要点 | 第55-74页 |
·微地震数据预处理 | 第55-59页 |
·数据格式转换与道集选排 | 第55-56页 |
·偏振分析与水平分量定向 | 第56-59页 |
·微地震资料滤波处理 | 第59-64页 |
·一维频率域滤波 | 第59-61页 |
·频率—波数域滤波 | 第61-62页 |
·极化滤波 | 第62-64页 |
·微地震数据 P、S 波场分离 | 第64-67页 |
·F-K 滤波法波场分离 | 第64页 |
·τ-p 变换法波场分离 | 第64-66页 |
·偏振极化法波场分离 | 第66-67页 |
·速度模型确定 | 第67-68页 |
·地下模型建立 | 第67-68页 |
·速度模型修正 | 第68页 |
·震源位置反演 | 第68-74页 |
·均匀介质走时反演 | 第69-70页 |
·层状介质走时反演 | 第70-71页 |
·能量反演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