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光环境的优化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光环境控制的特点及标准 | 第11-14页 |
| ·建筑光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建筑光环境控制的特点 | 第12-13页 |
| ·基于图像处理的光环境控制优点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5-35页 |
| ·系统控制方案概述 | 第15-17页 |
| ·动态图像采集 | 第15-16页 |
| ·图像显示 | 第16页 |
| ·数据传输 | 第16-17页 |
| ·节点控制 | 第17页 |
| ·光环境控制方案对比 | 第17-25页 |
| ·光环境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18-19页 |
| ·智能光环境控制系统的特点 | 第19-20页 |
| ·控制系统评价要素的确定 | 第20-21页 |
| ·系统的矩阵判断 | 第21-24页 |
| ·控制方案的对比结果 | 第24-25页 |
| ·基于图像处理的光环境检测 | 第25-31页 |
| ·灰度与照度 | 第25-26页 |
| ·灰度均值法对照度及人员的检测 | 第26-28页 |
| ·图像分割处理 | 第28-29页 |
| ·模板匹配算法 | 第29-31页 |
| ·核心器件的选择 | 第31-34页 |
| ·图像采集设备 | 第31-32页 |
| ·主处理器 | 第32-33页 |
| ·显示单元 | 第33页 |
| ·继电驱动单元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35-44页 |
| ·系统硬件结构 | 第35页 |
| ·最小系统搭建 | 第35-38页 |
| ·时钟电路 | 第35-36页 |
| ·电源电路 | 第36页 |
| ·复位电路及启动模式 | 第36-37页 |
| ·JTAG 接口 | 第37-38页 |
| ·图像传感器接口 | 第38-39页 |
| ·TFT-LCD 显示接口 | 第39-40页 |
| ·数据缓存接口 | 第40-41页 |
| ·数据通信接口 | 第41-42页 |
| ·灯具控制电路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4-59页 |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4-46页 |
| ·软件开发流程 | 第46-47页 |
| ·工程文件的结构 | 第46-47页 |
| ·软件开发流程 | 第47页 |
| ·系统软件开发 | 第47-56页 |
| ·系统时钟和串口通信的设置 | 第47-49页 |
| ·图像传感器 OV7670 的初始化 | 第49-51页 |
| ·DMA 和 FSMC 的初始化 | 第51-53页 |
| ·LCD 的初始化 | 第53-56页 |
| ·光环境检测 | 第56-58页 |
| ·人员检测 | 第56-57页 |
| ·照度检测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5 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与仿真 | 第59-71页 |
| ·图像处理流程 | 第59-60页 |
| ·canny 算子概述 | 第59页 |
| ·高斯滤波的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 ·用双阈值法检测和连接边缘的缺点 | 第60页 |
| ·改进的 CANNY 算子 | 第60-64页 |
| ·数学形态学滤波 | 第60-61页 |
| ·矩量保持法求阈值 | 第61-63页 |
| ·最终算法对比仿真 | 第63-64页 |
| ·LVQ 神经网络的识别 | 第64-67页 |
| ·Hu 不变矩 | 第65-66页 |
| ·LVQ 神经网络识别分类 | 第66-67页 |
| ·模版匹配及灯具控制 | 第67-69页 |
| ·快速模版匹配 | 第67-68页 |
| ·灯具控制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总结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