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内外简史 | 第14-15页 |
·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流溪河流域概况 | 第19-23页 |
·自然地理 | 第19-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地理地质情况 | 第20页 |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0-21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1页 |
·生态环境概况 | 第21页 |
·以流溪河作为水源地的水厂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水质监测 | 第23-27页 |
·监测布点 | 第23页 |
·采样 | 第23页 |
·水质监测项目及方法 | 第23-27页 |
第四章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 | 第27-52页 |
·水质监测结果 | 第27-32页 |
·分年按断面对监测数据的统计 | 第27-30页 |
·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分年按断面统计的监测数据 | 第30-32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2-39页 |
·方法阐述 | 第32-33页 |
·因子集U和评价集V的建立 | 第33-34页 |
·建立各单因素隶属函数、隶属度,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 第34-36页 |
·确定各因素权重,综合评价计算 | 第36-38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水质综合特征模式法 | 第39-42页 |
·表达式 | 第39-40页 |
·评价标准 | 第40页 |
·用水质综合特征模式法评价流溪河中游 2010 年水质的研究 | 第40-42页 |
·水质指数法优化研究 | 第42-49页 |
·水质指数法概述 | 第42-44页 |
·对水质指数法的优化 | 第44-47页 |
·水质指数优化法评价流溪河中游 2010 年水质 | 第47-49页 |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 | 第49-52页 |
·三种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页 |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 第49-50页 |
·水质指数模式法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水质指数模式法应用于流溪河水质评价 | 第52-61页 |
·流溪河中游 2010 年~2012 年水质趋势变化分析 | 第52-56页 |
·流溪河中游三个断面 2012 年水质趋势分析 | 第56-61页 |
第六章 流溪河水质污染原因及保护措施研究 | 第61-64页 |
·流溪河水质污染原因研究 | 第61-62页 |
·生活污水污染 | 第61页 |
·生活垃圾污染 | 第61页 |
·农业生产污染 | 第61-62页 |
·工业废水污染 | 第62页 |
·流溪河保护措施研究 | 第62-64页 |
·完善流溪河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62页 |
·加强上游工业废水的治理和工业布局调整,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62-63页 |
·建立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 | 第63页 |
·规划和建设垃圾堆填区 | 第63页 |
·加强对流溪河断面水质监控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