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 第20-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0-23页 |
·基本概念 | 第23-27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2-54页 |
·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脉络 | 第32-43页 |
·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萌芽 | 第32-35页 |
·发达国家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兴起 | 第35-37页 |
·世界各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成长 | 第37-39页 |
·世界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兴盛 | 第39-41页 |
·我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历程 | 第41-43页 |
·我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 | 第43-47页 |
·城市-区域发展关系的探讨 | 第43-44页 |
·城市群空间集中-分散格局研究 | 第44页 |
·城市群空间格局转型研究 | 第44-47页 |
·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 | 第47-50页 |
·国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 | 第47-48页 |
·我国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 | 第48页 |
·小结与启示 | 第48-50页 |
·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述评 | 第50-54页 |
·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 | 第50-51页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格局研究 | 第51-52页 |
·小结与启示 | 第52-54页 |
3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54-60页 |
·基础理论 | 第54-59页 |
·空间组织理论 | 第54-55页 |
·经济增长理论 | 第55-57页 |
·综合发展理论 | 第57-58页 |
·城市群深度整合理论 | 第58-59页 |
·分析框架 | 第59-60页 |
4 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分析 | 第60-102页 |
·中原城市群城镇人口演化趋势分析 | 第60-68页 |
·城市人口空间极化与相对均质并存 | 第60-62页 |
·城市体系规模位序稳定发展 | 第62-64页 |
·城市人口空间碎化式发展与城市位序演变特征 | 第64-68页 |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演化趋势分析 | 第68-79页 |
·经济总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68-71页 |
·人均 GDP 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71-75页 |
·二三产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75-79页 |
·中原城市群社会发展演化趋势分析 | 第79-84页 |
·居民生活水平相对均衡 | 第79-80页 |
·城市民生设施存在差异 | 第80-82页 |
·城市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82-84页 |
·中原城市群人口与产业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 第84-94页 |
·ROXY 模型及数据选择 | 第84-86页 |
·城市人口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 第86-89页 |
·二三产业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 第89-94页 |
·中原城市群整体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 第94-98页 |
·集聚-碎化指数和经济集聚力模型 | 第94-96页 |
·中原城市群处于均质发展状态 | 第96-97页 |
·中原城市群极核功能尚未形成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2页 |
5 中原城市群的多中心性:产业发展与空间关联视角 | 第102-130页 |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 | 第102-109页 |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 | 第102-104页 |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4-109页 |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的专业化基础 | 第109-115页 |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专业化特征 | 第109-111页 |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专业化特征 | 第111-113页 |
·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113-115页 |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15-123页 |
·中原城市群人均 GDP 的空间关联 | 第116-119页 |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的空间关联 | 第119-121页 |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的空间关联 | 第121-123页 |
·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分析 | 第123-127页 |
·经济联系引力模型 | 第124页 |
·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 | 第124-127页 |
·小结 | 第127-130页 |
6 中原城市群的网络式空间:基于“流”的视角 | 第130-164页 |
·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的空间经济辐射范围 | 第130-140页 |
·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 第131-135页 |
·铁路交通网络的空间经济服务范围 | 第135-136页 |
·公路交通网络的空间经济服务范围 | 第136-140页 |
·基于交通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0-146页 |
·基于高速汽车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0-142页 |
·基于四级公路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2-144页 |
·基于铁路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4-146页 |
·基于客货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6-155页 |
·基于货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6-149页 |
·基于客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49-153页 |
·基于城际公交客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 第153-155页 |
·基于互联网络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分析 | 第155-160页 |
·中原城市群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155-157页 |
·中原城市群互联网络发展概况 | 第157-158页 |
·中原城市群互联网网络结构特征 | 第158-160页 |
·小结 | 第160-164页 |
7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辨识及功能整合 | 第164-180页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辨识 | 第164-171页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构建依据 | 第164-167页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 | 第167-170页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 第170-171页 |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发展的功能整合 | 第171-177页 |
·多中心内聚与网络式外联的深度整合 | 第172-175页 |
·中原城市群社会文化与政策整合 | 第175-177页 |
·小结 | 第177-18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6页 |
·研究结论 | 第180-182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184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2-183页 |
·不足之处 | 第183-184页 |
·研究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