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杨树简介 | 第12-13页 |
·杨树的分类与分布 | 第12页 |
·杨树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杨树抗旱抗寒育种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天然杂种选择 | 第13页 |
·人工杂交选育 | 第13-14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4页 |
·林木抗旱研究 | 第14-19页 |
·植物抗旱机制 | 第14-16页 |
·林木抗旱性指标 | 第16-18页 |
·林木抗旱性数量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林木抗寒研究 | 第19-22页 |
·植物抗寒机制 | 第19-20页 |
·林木抗寒性指标 | 第20-22页 |
·林木抗寒指标数量分析 | 第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黑杨新无性系叶片旱生结构研究 | 第24-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5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仪器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6 个黑杨无性系(种)叶片解剖结构特点 | 第26-27页 |
·6 个黑杨无性系(种)叶片旱生解剖结构指标测定 | 第27页 |
·8 项叶片旱生结构指标的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6 个黑杨无性系(种)旱生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28-30页 |
·6 个黑杨无性系(种)叶片旱生结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黑杨新无性系的抗寒性研究 | 第32-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仪器 | 第33-34页 |
·试剂 | 第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低温胁迫对各无性系(种)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低温胁迫对各无性系(种)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低温胁迫对各无性系(种)水分饱和亏缺的影响 | 第37-38页 |
·低温胁迫对各无性系(种)发芽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个黑杨无性系(种)抗寒性综合评定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2页 |
·黑杨新无性系叶片旱生结构研究 | 第42页 |
·黑杨新无性系的抗寒性研究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