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机理 | 第9-11页 |
| ·铋系光催化剂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11-15页 |
| ·钛酸铋 | 第11-12页 |
| ·钨酸铋 | 第12页 |
| ·氧化铋 | 第12页 |
| ·钒酸铋 | 第12-13页 |
| ·卤氧化铋 | 第13页 |
| ·碳酸氧铋 | 第13-15页 |
| ·选题依据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装置与测试方法 | 第17-21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7-18页 |
|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 ·光催化剂表征测试 | 第18-20页 |
| ·X 射线衍射,简称 XRD | 第18页 |
| ·扫描电镜,简称 SEM | 第18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简称 FT-IR | 第18-19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简称 XPS | 第19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简称 UV-vis DRS | 第19页 |
| ·荧光光谱,简称 PL | 第19-20页 |
|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0-21页 |
| ·液相光催化活性评价实验 | 第20页 |
| ·气相光催化活性评价实验 | 第20-21页 |
| 第3章 前驱体配比对纳米片自组装原位 N 掺杂(BiO)_2CO_3的性能影响 | 第21-31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9页 |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 ·形貌分析 | 第22-23页 |
| ·化学形态分析 | 第23-26页 |
| ·光学性质 | 第26-27页 |
| ·可见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4章 水热温度对 N 掺杂(BiO)_2CO_3微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1-38页 |
|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 ·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 ·化学形态分析 | 第33-34页 |
| ·光学性质 | 第34-35页 |
| ·可见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5章 纳米片自组装原位 N 掺杂(BiO)_2CO_3分级结构的生长机理 | 第38-47页 |
|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 ·形貌分析 | 第39-42页 |
| ·化学形态分析 | 第42-43页 |
| ·光学性质 | 第43页 |
| ·可见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43-45页 |
| ·生长机理探讨 | 第45-4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