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概述 | 第11-12页 |
·黄花蒿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黄花蒿的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黄花蒿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6页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18-19页 |
·试验仪器 | 第18-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黄花蒿总D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黄花蒿DNA的质量检测 | 第20-21页 |
·黄花蒿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1-23页 |
·ISSR-PCR反应程序的优化 | 第23页 |
·退火温度的设置 | 第23页 |
·循环次数的确定 | 第23页 |
·延伸时间的确定 | 第23页 |
·黄花蒿最佳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验证 | 第23-24页 |
·引物筛选 | 第24页 |
·黄花蒿ISSR-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青蒿素含量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实验结果记录和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4页 |
·黄花蒿总DNA的检测 | 第26-27页 |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26页 |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26-27页 |
·黄花蒿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 第27-36页 |
·ISSR-PCR正交试验结果 | 第27-31页 |
·ISSR-PCR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1-34页 |
·ISSR-PCR反应程序优化的结果 | 第34-35页 |
·黄花蒿最佳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验证 | 第35-36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6-37页 |
·ISSR扩增结果 | 第37-39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及其子代的多态性分析 | 第39-4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多态性分析 | 第39-41页 |
·黄花蒿子代种群的多态性分析 | 第41-43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与其子代种群的多态性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及其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7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5页 |
·黄花蒿子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5-46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与其子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及其子代的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 第47-49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 第47-48页 |
·黄花蒿子代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 第48-49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与子代种群的遗传分化比较分析 | 第49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49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2页 |
·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青蒿素含量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间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52-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61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黄花蒿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确立 | 第5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5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与其子代种群的比较 | 第54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的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60页 |
·黄花蒿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55-57页 |
·黄花蒿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 第57-58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及其子代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58-59页 |
·黄花蒿野生种群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 | 第59页 |
·黄花蒿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 | 第59-60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0-6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