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红楼梦》研究与评论论文

《红楼梦》传播载体的发展与当代红学的演变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0页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7页
 二.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7-9页
 三. 研究方法理论第9-10页
第一章 《红楼梦》传播形式的发展变化第10-19页
 第一节 传统《红楼梦》传播载体的发展变化第10-16页
  一. 手抄本第10-13页
  二. 印刷本第13-14页
  三. 戏曲第14-16页
 第二节 当代《红楼梦》传播的新载体第16-19页
  一. 广播本、评书第16页
  二. 电影、电视剧第16-17页
  三. 网络、电子文档第17-19页
第二章 《红楼梦》在当代传播特点第19-25页
 第一节 当代《红楼梦》传播方式的优点第19-22页
  一. 生动性第19页
  二. 直观性第19-20页
  三. 娱乐性第20页
  四. 大众性第20-21页
  五. 便捷性第21-22页
 第二节 当代《红楼梦》传播方式的缺陷第22-25页
  一. 情节表现上的约束性第22页
  二. 受众感悟上的刻板性第22-23页
  三. 人物还原上的缺憾性第23-24页
  四. 时空感上表现苍白第24-25页
第三章 《红楼梦》传播形式发展导致的当代红学研究格局变化第25-31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媒介多样化第25-28页
  一. 红学研究资料媒介的多样化第25-26页
  二. 红学研究资料的便捷性第26-28页
 第二节 研究主体层次的增多第28-31页
  一. 新媒介的娱乐性使得受众的研究兴趣增强第28-29页
  二. 受众的扩大导致研究主体的层次扩大并且下移第29-31页
第四章 当代红学由于研究主体不同而产生的族群化现象第31-57页
 第一节 红学当代阶段的学术发展——族群讨论第31-48页
  一. 学者红学(即学院派)第32-36页
  二. 作家红学第36-42页
  三. 大众红学第42-48页
 第二节 当代红学对话的格局与动态第48-57页
  一. 学院派内部的对话及分歧第48-50页
  二. 学院派(圈内)与圈外的对话格局第50-54页
  三. 学院派外围、大众的对话第54-57页
余论 国学红学——期许下的红学未来走势第57-60页
注释第60-62页
附录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个人简历第67-6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曹丕人格与其文学创作研究
下一篇:论传播方式变革对《红楼梦》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