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大环境 | 第13页 |
| ·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 第13-14页 |
|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 第1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景区规划设计现状研究 | 第16-19页 |
| ·国内景区规划设计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外景区规划设计现状 | 第17页 |
| ·我国景区规划设计现存的问题 | 第17-19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9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论文结构图 | 第19页 |
| ·课题创新观点 | 第19-20页 |
| ·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 ·景观的含义 | 第20页 |
| ·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 | 第20-21页 |
| ·景观规划设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21-23页 |
| 2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建构 | 第23-39页 |
|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主要理论 | 第23-2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 ·景观环境、行为与心理 | 第25-26页 |
| ·景观生态学基础 | 第26-27页 |
|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7-29页 |
|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 ·指导思想 | 第29页 |
| ·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 | 第30-35页 |
| ·景区规划依据 | 第30页 |
| ·整合规划原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规划工作中具体流程 | 第33-34页 |
| ·主景区环境容量测算 | 第34-35页 |
| ·药王山景区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建立 | 第35-38页 |
| ·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6-37页 |
| ·可持续发展模式图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3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基础研究 | 第39-63页 |
| ·规划区区位条件分析 | 第39-42页 |
| ·区位分析 | 第39-40页 |
| ·自然气候条件 | 第40-41页 |
| ·历史沿革 | 第41-42页 |
| ·规划区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 第42-45页 |
| ·现状分析 | 第42-44页 |
|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 ·规划区主要资源分析 | 第45-52页 |
| ·主要风景资源分析 | 第45-46页 |
| ·药王文化内涵挖掘 | 第46-48页 |
| ·景区资源 SWOT 分析 | 第48-52页 |
| ·规划区旅游资源评价 | 第52-59页 |
| ·药王山风景区资源种类 | 第52-54页 |
| ·风景资源综合评价 | 第54-59页 |
| ·规划区旅游市场分析 | 第59-61页 |
| ·旅游市场概况 | 第59-60页 |
| ·客源市场开发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4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 第63-83页 |
| ·药王山养生度假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63-78页 |
| ·规划目标定位 | 第63-64页 |
| ·规划理念构思 | 第64-65页 |
| ·规划总体布局 | 第65-78页 |
| ·药王山的养生度假区培育保护对策 | 第78-81页 |
| ·保护培育目的 | 第78-79页 |
| ·保护培育内容 | 第79-81页 |
| ·保护措施 | 第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总结 | 第83-84页 |
| ·展望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附录 A:规划依据 | 第91-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