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碎屑流地层区域渗流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碎屑流发生灾变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2章 祁连山隧道碎屑流发生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 第19-2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祁连山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3页 |
·祁连山区域水文特征 | 第19-21页 |
·祁连山区域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祁连山隧道施工现场碎屑流情况 | 第23-25页 |
·碎屑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祁连山碎屑流发生的基本条件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隧址区域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29-5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9页 |
·软件概述 | 第29-33页 |
·Visual—Modflow软件概述 | 第29-30页 |
·Modflow模块化设计 | 第30-33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33-38页 |
·区域渗流场分析 | 第38-49页 |
·自然条件下区域水流场分析 | 第38-39页 |
·隧道开挖至DK337+450里程的区域水流场分析 | 第39-43页 |
·隧道贯通后区域渗流场分析 | 第43-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隧道施工涌水量预测及掌子面稳定性判定 | 第51-6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1页 |
·隧道施工涌水量预测 | 第51-58页 |
·基于区域水流场的正常涌水量预测 | 第51-54页 |
·典型涌水量预测方法的涌水量预测 | 第54-56页 |
·涌水量预测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隧道典型断面掌子面稳定性判定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碎屑流发生灾变的模型试验 | 第61-8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1页 |
·试验装置的研制 | 第61-63页 |
·试验过程及工况 | 第63-69页 |
·试验过程 | 第63-66页 |
·试验工况 | 第66-69页 |
·碎屑流灾变模型试验结果 | 第69-77页 |
·水头高度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 第69-71页 |
·容重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 第71-73页 |
·埋深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 第73-74页 |
·物质组成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 第74-77页 |
·基于模型试验的碎屑流发展发生过程 | 第77-80页 |
·基于模型试验的碎屑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80-82页 |
·物质结构组成 | 第80-81页 |
·地下水 | 第81页 |
·隧道开挖断面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