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咏屈原诗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0页
第二章 唐代咏屈原诗的源流与发展第10-17页
 第一节 唐以前咏屈原诗概况第10-14页
  一、孕育与萌芽期——两汉屈原形象的初步形成第10-11页
  二、形成与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咏屈原诗第11-14页
  三、转折期——隋朝咏屈原诗第14页
 第二节 唐代咏屈原诗的特点第14-17页
  一、诗人众多,诗作繁盛第15-16页
  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第16-17页
第三章 唐代咏屈原诗的表现形式第17-40页
 第一节 对屈原的生命关注第17-26页
  一、“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原是独醒人”——赞其人格第17-19页
  二、“一闻怀沙事,千载尽悲凉”——悯其志没第19-21页
  三、“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探其沉渊原因第21-26页
   (一)、“都缘靳尚图专国,岂是怀王厌直臣”——谗佞当道第22-23页
   (二)、“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君王昏庸第23页
   (三)、“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不知时命第23-26页
 第二节 对屈原的文才关注第26-30页
  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誉其才学第27-28页
  二、“敢写心兮歌一曲,无诮余持杯以淹留”——援引屈骚第28-30页
   (一)、化用楚骚诗句第29-30页
   (二)、用楚辞体追悼屈原第30页
 第三节 民俗视角第30-34页
  一、“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端午节的传说第31-33页
  二、“泪罗有翻浪,恐是嫌屈原”——水仙传说第33-34页
 第四节 合咏屈原及其他才子悲士的模式第34-40页
  一、屈贾模式第35-38页
  二、与唐代诗人合咏第38-40页
第四章 唐代咏屈原诗繁盛的原因第40-59页
 第一节 政治因素第40-46页
  一、崇史、重史之风第40-41页
  二、贬谪现象的普遍第41-46页
   (一)、统观唐代贬谪现象第42页
   (二)、贬谪荆湘的文人群体第42-46页
 第二节 文化因素第46-53页
  一、楚文化的影响和感召第46-52页
   (一)、《楚辞》的影响第46-50页
   (二)、大批楚湘诗人的传播第50-52页
  二、骚怨文学传统第52-53页
 第三节 诗人自身的原因第53-59页
  一、积极张扬的进取精神第54-55页
  二、异常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第55-56页
  三、挥之不去的恋国、念君、思亲之愁第56-57页
  四、生命困顿的孤独感第57-59页
第五章 结语第59-64页
附表1:专咏屈原诗第64-65页
附表2:与屈原有关的诗第65-69页
参考书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许印芳《五塘诗草》研究
下一篇:<文心雕龙>“文体”范畴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