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电解—臭氧催化氧化—生物降解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 硝基苯废水的来源与特性第12-13页
   ·硝基苯的物化性质及其危害第12页
   ·硝基苯废水的来源第12-13页
   ·硝基苯废水的特性第13页
 2 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第13-22页
   ·物化法第14-16页
   ·化学法第16-20页
   ·生化法第20-22页
 3 硝基苯废水处理的问题与展望第22-23页
 4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3-24页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3页
   ·研究路线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28页
第二章 微电解处理硝基苯废水的试验研究第28-44页
 1 试验部分第28-31页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28页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28-29页
   ·分析方法第29-30页
   ·微电解填料的制备第30页
   ·试验配水第30-31页
 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微电解处理硝基苯性能的效果第31-32页
   ·两种填料组合Fe/C、Fe/Cu对微电解还原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第32-33页
   ·不同Fe/C比对微电解还原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第33-35页
   ·填料颗粒粒径大小对微电解还原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第35-36页
   ·进水pH对微电解还原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第36-37页
   ·进水流量对微电解还原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第37-39页
   ·进水负荷对微电解还原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第39页
 3 讨论第39-40页
 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第三章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苯胺废水的试验研究第44-56页
 1 试验部分第44-46页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44页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44-45页
   ·分析方法第45-46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46页
   ·试验配水第46页
 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6-54页
   ·臭氧催化氧化前后苯胺降解效果的验证第46-47页
   ·催化剂投加量对臭氧催化氧化苯胺废水的影响第47-49页
   ·催化剂颗粒粒径大小对臭氧催化氧化苯胺废水的影响第49-50页
   ·臭氧流量对臭氧催化氧化苯胺废水的影响第50-51页
   ·进水pH对臭氧催化氧化苯胺废水的影响第51-52页
   ·进水负荷对臭氧催化氧化苯胺废水的影响第52-54页
 3 讨论第54页
 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四章 臭氧催化氧化降解苯胺的机理研究第56-68页
 1 试验部分第56-57页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56页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56页
   ·分析方法第56-57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57页
   ·试验配水第57页
 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7-64页
   ·降解过程中苯胺浓度的变化第57-58页
   ·苯胺降解过程中COD的变化第58-59页
   ·苯胺降解过程物化现象的变化第59-60页
   ·苯胺降解产物质谱分析第60-63页
   ·臭氧氧化下苯胺降解机理第63-64页
 3 讨论第64页
 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第五章 预处理后废水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第68-78页
 1 试验部分第68-71页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68-69页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69页
   ·分析方法第69-70页
   ·试验配水第70页
   ·活性污泥驯化第70-71页
 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71-75页
   ·生化系统的建立及其对COD的去除情况第71-72页
   ·进水pH对生化系统COD去除的影响第72页
   ·提高进水负荷对生化系统COD去除的影响第72-73页
   ·水力停留时间对生化系统COD去除的影响第73-74页
   ·生化系统稳定运行后一个完整周期内COD的变化规律第74-75页
 3 讨论第75页
 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全文总结第78-80页
 1 全文结论第78-79页
 2 论文创新点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洱海流域大蒜水稻轮作系统农田氮素流失风险与防护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AnnAGNPS模型的中田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