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 写作思路 | 第10-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2-21页 |
(一) 典当行业的历史发展及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 典当行业的历史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2、 典当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二) 典当的法律性质 | 第15-18页 |
(三) 典当与相似法律关系的比较 | 第18-21页 |
1、 典当与典权 | 第18-19页 |
2、 典当与抵押 | 第19-20页 |
3、 典当与让与担保 | 第20-21页 |
二、 国外与相关地区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 | 第21-28页 |
(一) 美国典当行业监管制度分析 | 第21页 |
(二) 日本典当行业监管制度分析 | 第21-22页 |
1、 监管体制 | 第22页 |
2、 准入制度 | 第22页 |
3、 公示制度 | 第22页 |
4、 绝当物的处理制度 | 第22页 |
5、 变更与退出制度 | 第22页 |
6、 遗失物和盗窃物的处理制度 | 第22页 |
(三) 中国香港地区典当行业监管制度分析 | 第22-23页 |
(四) 中国台湾地区典当行业监管制度分析 | 第23-24页 |
1、 监管体制 | 第23页 |
2、 准入监管制度 | 第23-24页 |
3、 典当行登记事项变更、终止制度 | 第24页 |
4、 典当行的营业公示制度 | 第24页 |
5、 营业监管制度 | 第24页 |
(五) 国外典当行业的立法监管对中国典当行业的启示 | 第24-28页 |
1、 政府监管方面 | 第25-26页 |
2、 立法方面 | 第26页 |
3、 行业发展方面 | 第26-28页 |
三、 我国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9页 |
(一) 我国典当行业不同时期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 第28-33页 |
1、 中国人民银行时期对典当行业的监管制度 | 第29-31页 |
2、 国家经贸时期对典当行业的监管制度 | 第31-32页 |
3、 商务部目前对典当行业的监管制度 | 第32-33页 |
(二) 我国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三) 我国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1、 现行《典当管理办法》的效力级别低 | 第35-37页 |
2、 现行《典当管理办法》的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不完善 | 第37页 |
3、 拟任法定代表人、高管人员审查制度要细化 | 第37-38页 |
4、 典当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没有体现 | 第38-39页 |
四、 我国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9-45页 |
(一) 健全我国典当行业内部监管制度 | 第39-42页 |
1、 完善行业准入和退出制度 | 第39-40页 |
2、 建立行业高管人员可操作性审查制度 | 第40页 |
3、 建立“善意收赃”制度,保障典当行合法权益 | 第40-42页 |
(二) 完善我国典当行业监管法律制度 | 第42-45页 |
1、 提高典当行业立法的层次和效力 | 第42页 |
2、 突出行业协会在监管法律制度中的作用 | 第42-43页 |
3、 树立科学合理的监管理念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