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斜坡碎石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2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皖南山区地质灾害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 ·碎石土滑坡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滑坡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难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 | 第22-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2-23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3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地层岩性 | 第23-27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30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0页 |
| ·水文地质 | 第30-31页 |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1-32页 |
| 第3章 皖南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 | 第32-54页 |
| ·皖南山区滑坡分类 | 第32-39页 |
| ·滑坡现场调查 | 第32-37页 |
| ·滑坡基本分类体系 | 第37-38页 |
| ·皖南山区滑坡基本分类 | 第38-39页 |
| ·皖南山区各类滑坡特征 | 第39-49页 |
| ·碎石土类滑坡 | 第39-41页 |
| ·古滑坡复活类滑坡 | 第41-44页 |
| ·岩质滑坡 | 第44-49页 |
| ·皖南山区滑坡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49-53页 |
| ·皖南山区滑坡分布规律 | 第49-50页 |
| ·皖南山区滑坡分布影响因素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皖南山区典型碎石土滑坡特征 | 第54-65页 |
| ·碎石土滑坡细类划分 | 第54-55页 |
| ·崩坡积碎石土滑坡 | 第55-60页 |
| ·皂汰滑坡 | 第55-57页 |
| ·合丰外东山滑坡 | 第57-60页 |
| ·滑坡堆积碎石土滑坡 | 第60-61页 |
| ·残坡积碎石土滑坡 | 第61-64页 |
| ·燕子岭滑坡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皖南山区典型碎石土工程特性研究 | 第65-83页 |
| ·典型碎石土滑坡的确定 | 第65-66页 |
| ·碎石土颗粒分析 | 第66-68页 |
| ·碎石土物理性质实验 | 第68-70页 |
| ·比重实验 | 第68页 |
| ·含水率实验 | 第68-69页 |
| ·塑液限实验 | 第69-70页 |
| ·力学性质实验 | 第70-81页 |
| ·直剪实验 | 第70-73页 |
| ·实验目的及方案 | 第70-71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 ·碎石土剪切实验 | 第73-78页 |
| ·参数分析 | 第78-81页 |
| ·小结 | 第81-83页 |
| 第6章 降雨作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 | 第83-101页 |
| ·物理模拟原型 | 第83-90页 |
| ·滑坡边界及坡体结构 | 第83-88页 |
| ·滑坡监测布置及数据分析 | 第88-90页 |
| ·降雨物理模拟实验 | 第90-95页 |
| ·实验目的及方案 | 第90-91页 |
| ·仪器校准 | 第91-92页 |
| ·物理模型构建 | 第92-93页 |
| ·降雨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93-95页 |
| ·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95-10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95-96页 |
| ·初始应力场分析 | 第96-97页 |
| ·降雨过程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 第97-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