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相关概念及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1-13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3-20页 |
·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实践探索 | 第16-20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内容框架图 | 第21-23页 |
第2章 济南市旧住区的发展历程、问题及成因 | 第23-37页 |
·济南住区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1949年以前 | 第23页 |
·1949年至1978年 | 第23-24页 |
·1978年至1989年 | 第24-25页 |
·旧住区的现状概述及分布 | 第25-29页 |
·棚户区现状概述及分布 | 第25-27页 |
·一般旧住区现状概述及分布 | 第27-29页 |
·旧住区中居住环境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34页 |
·现状问题 | 第29-32页 |
·成因分析 | 第32-34页 |
·当前发展趋势带来的新变化 | 第34-36页 |
·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 | 第34页 |
·居民收入提高 | 第34-35页 |
·机动化程度加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济南市旧住区更新中居住环境的实证研究 | 第37-60页 |
·当前济南市旧住区更新的背景 | 第37-41页 |
·外部条件 | 第37-39页 |
·内在动力 | 第39-41页 |
·当前济南市旧住区更新的概述 | 第41-42页 |
·棚户区的重建性开发 | 第41-42页 |
·一般旧住区的整治性更新 | 第42页 |
·重建性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42-50页 |
·案例选择 | 第43页 |
·发祥巷小区历史背景及区位分析 | 第43-44页 |
·发祥巷小区更新前居住环境现状概述 | 第44页 |
·发祥巷小区更新后居住环境调查 | 第44-48页 |
·旧住区重建性开发中居住环境更新的总体评价 | 第48-50页 |
·整治性更新的案例研究 | 第50-59页 |
·案例选择 | 第50-51页 |
·工人新村北村小区历史背景及区位分析 | 第51页 |
·工人新村北村小区更新前的现状概述 | 第51-52页 |
·工人新村北村小区更新后的调查 | 第52-56页 |
·旧住区整治性更新中居住环境更新的总体评价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济南市旧住区更新中居住环境的规划策略及建议 | 第60-70页 |
·重建性开发中居住环境更新的建议 | 第60-66页 |
·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疏解旧城环境压力 | 第60-61页 |
·提高政府干预力度,增加非盈利性社区公共物品的配套 | 第61-62页 |
·强化公共空间利用,促进异质群体交往 | 第62-64页 |
·完善户外环境设计,满足老龄化需求 | 第64-65页 |
·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弱化居住群体的社会分异 | 第65-66页 |
·整治性更新中居住环境更新的建议 | 第66-70页 |
·增加停车设施,缓解道路交通拥堵 | 第66-67页 |
·提高城市资源的共享性,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 第67-68页 |
·提升交往空间品质,重建场所活力 | 第68-69页 |
·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保障居住环境的维护效力 | 第69页 |
·增加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第69-70页 |
第5章 济南市旧住区居住环境更新的保障机制 | 第70-74页 |
·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机制 | 第71页 |
·健全公众参与体制 | 第71-72页 |
·多方融资,增加资金的保障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及思考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9-80页 |
附录A | 第80-81页 |
附录B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