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技术发展 | 第13-18页 |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理论及新技术 | 第15-17页 |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微生物菌属 | 第17-18页 |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脱氮除磷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的微生物特性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微生物群落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1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第20-21页 |
·克隆文库分析法 | 第21页 |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24-33页 |
·试验装置与常规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装置 | 第24页 |
·接种污泥与试验条件 | 第24-25页 |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样品来源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28-29页 |
·PCR扩增及DGGE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克隆文库构建方法 | 第31-33页 |
第3章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脱氮除磷工艺运行研究 | 第33-62页 |
·系统启动 | 第33-37页 |
·与SBR工艺对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微生物镜检及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 | 第35-37页 |
·运行周期的确定 | 第37-43页 |
·厌氧时间的确定 | 第37-39页 |
·好氧时间的确定 | 第39-42页 |
·缺氧时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C/N对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3-52页 |
·C/N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C/N对单周期内氮磷转化的影响 | 第44-49页 |
·有机物浓度对复合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49-52页 |
·悬浮态污泥龄对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2-60页 |
·悬浮态污泥龄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悬浮态污泥龄对单周期内氮磷转化的影响 | 第53-57页 |
·不同悬浮态泥龄下的脱氮除磷机理研究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 第62-82页 |
·C/N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2-71页 |
·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62-63页 |
·DGGE结果 | 第63-65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65-68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8-71页 |
·悬浮态污泥龄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1-80页 |
·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71-72页 |
·DGGE结果 | 第72-74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74-77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建议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