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以吉林省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生态安全理论 | 第16-17页 |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17-18页 |
| ·能值理论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19页 |
| ·生态足迹 | 第19页 |
| ·生态赤字/盈余 | 第19页 |
| ·主要能值的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6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1-25页 |
| ·地质地貌 | 第21-22页 |
| ·气候 | 第22-23页 |
| ·降水 | 第23-24页 |
| ·土壤 | 第24页 |
| ·积温 | 第24-25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页 |
| ·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 第25-26页 |
| 第4章 吉林省生态安全评价 | 第26-42页 |
|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 第26-27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26页 |
| ·生态足迹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 ·生态足迹参数 | 第27页 |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27-30页 |
| ·可更新资源的有效能 | 第27-28页 |
| ·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 | 第28-29页 |
| ·区域平均能值密度 | 第29页 |
| ·区域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 第29-30页 |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30-41页 |
| ·人均消费的太阳能值 | 第30-32页 |
| ·分地类的人均消费太阳能值 | 第32页 |
| ·人均生态足迹和区域生态足迹 | 第32-37页 |
| ·生态安全分析 | 第37-39页 |
| ·生态安全评价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吉林省生态安全预测 | 第42-49页 |
| ·灰色预测模型 | 第42-43页 |
| ·预测吉林省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 | 第43-44页 |
| ·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 | 第44-47页 |
| ·生态安全维护 | 第47-4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