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属性论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综述 | 第11-2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属性 | 第11页 |
| ·学科属性 | 第11-12页 |
| ·生物学科属性 | 第12页 |
| ·文献研究 | 第12-17页 |
| ·教育学与心理学 | 第12页 |
| ·哲学与人文生物学 | 第12-13页 |
|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材 | 第13-14页 |
| ·生物教学论著与生物教学论文 | 第14-17页 |
| ·理论依据 | 第17-24页 |
| ·哲学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 ·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 ·课程与教学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 ·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方法过程 | 第26-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 2 正文 | 第28-61页 |
| ·理论性属性 | 第28-42页 |
| ·生命性 | 第28-34页 |
| ·生物知识 | 第28-29页 |
| ·健康常识 | 第29-30页 |
| ·生命本质 | 第30-33页 |
| ·生命和谐 | 第33-34页 |
| ·科学性 | 第34-38页 |
| ·科学知识 | 第34-36页 |
| ·科学方法 | 第36页 |
| ·科学过程 | 第36-37页 |
| ·科学素养 | 第37-38页 |
| ·思想性 | 第38-42页 |
| ·质量互变思想 | 第39页 |
| ·对立统一思想 | 第39-40页 |
| ·否定之否定思想 | 第40页 |
| ·生命演化观念 | 第40-41页 |
| ·生态观念 | 第41-42页 |
| ·实践性属性 | 第42-47页 |
| ·实验性 | 第42-44页 |
| ·实验操作 | 第42-43页 |
|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 ·实验精神 | 第43-44页 |
| ·实地性 | 第44-46页 |
| ·以自然为课堂 | 第44-45页 |
| ·以社会为课堂 | 第45-46页 |
| ·实用性 | 第46-47页 |
| ·生活中的实用 | 第46页 |
| ·社会中的实用 | 第46-47页 |
| ·文化性属性 | 第47-55页 |
| ·历史性 | 第47-51页 |
| ·生命科学发展历程 | 第47-48页 |
| ·生物学家生平故事 | 第48-49页 |
| ·生物学科概念变化 | 第49-50页 |
| ·生物研究方法进步 | 第50-51页 |
| ·现代性 | 第51-52页 |
| ·新成果 | 第51页 |
| ·新技术 | 第51-52页 |
| ·新思路 | 第52页 |
| ·人文性 | 第52-55页 |
| ·关于内容 | 第53页 |
| ·关于思想 | 第53-55页 |
| ·综合性属性 | 第55-61页 |
| ·基础性 | 第55-56页 |
| ·学科定位基础性 | 第55-56页 |
| ·多学科发展基础性 | 第56页 |
| ·系统性 | 第56-58页 |
| ·生命系统 | 第57-58页 |
| ·学科系统 | 第58页 |
| ·结构性 | 第58-61页 |
| 3 结语 | 第61-63页 |
| ·基本的结论 | 第61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61页 |
| ·研究的展望 | 第61-63页 |
| 注释 | 第63-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