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环境雕塑研究的现状 | 第9-13页 |
·环境雕塑及相关概念的认识 | 第9-11页 |
·国外环境雕塑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我国环境雕塑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2 人的视觉功能及其特征 | 第15-21页 |
·视觉系统 | 第15-17页 |
·眼睛的构造 | 第15-16页 |
·视觉过程 | 第16-17页 |
·视觉功能与特征 | 第17-21页 |
·视觉功能 | 第17-18页 |
·视觉特征 | 第18-21页 |
3 环境雕塑的视觉信息要素 | 第21-41页 |
·信息、视觉信息与环境雕塑视觉信息要素 | 第21-23页 |
·信息 | 第21-22页 |
·视觉信息 | 第22页 |
·人的视觉信息处理系统 | 第22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要素 | 第22-23页 |
·环境雕塑的视觉信息要素分析 | 第23-41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 | 第23-29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形式要素 | 第29-35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材料要素 | 第35-38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工艺要素 | 第38-41页 |
4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认知 | 第41-49页 |
·关于认知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 第41-42页 |
·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 第41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41-42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心理功能 | 第42-44页 |
·环境雕塑的心理功能 | 第42-43页 |
·环境雕塑与信息交流 | 第43页 |
·环境雕塑的信息函纳与信息延生 | 第43-44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认知的心理特征 | 第44-46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认知结构 | 第44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认知感受与情绪感染 | 第44-45页 |
·通过形象语言和联想进行认知活动 | 第45-46页 |
·环境雕塑的认知与沟通 | 第46-49页 |
·人、环境、环境雕塑的互动 | 第46页 |
·环境雕塑是一种可以感知和认识的形式 | 第46-49页 |
5 环境雕塑的视觉信息的传播 | 第49-61页 |
·几个相关的概念 | 第49-50页 |
·传播与传播学 | 第49页 |
·传播与符号 | 第49-50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传播的行为主体 | 第50-53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传播者 | 第50-51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受传者 | 第51-53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传播媒介 | 第53-54页 |
·关于传播媒介 | 第53页 |
·环境雕塑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 | 第53-54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传播过程与模式 | 第54-57页 |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第54页 |
·几个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 第54-56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 | 第56-57页 |
·环境雕塑视觉信息传播中的认知偏差 | 第57-58页 |
·受众认知偏差的内涵 | 第57页 |
·受众认知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环境雕塑设计中的传播效果 | 第58-61页 |
·传播效果概述 | 第58-59页 |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 第59-61页 |
6 案例分析—长沙黄兴路步行街《老长沙》系列环境雕塑 | 第61-65页 |
·区域概况 | 第61页 |
·历史文化传统 | 第61页 |
·功能布局 | 第61页 |
·道路交通状况 | 第61-62页 |
·《老长沙》系列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认知与传播 | 第62-65页 |
·《老长沙》系列环境雕塑的视觉信息 | 第62页 |
·《老长沙》系列环境雕塑视觉信息的认知与传播 | 第62-63页 |
·公众与《老长沙》系列环境雕塑的互动 | 第63-6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页 |
·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