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协作中继与网络编码 | 第11-13页 |
·双向中继信道 | 第13-17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不对称双向中继传输 | 第20-46页 |
·引言 | 第20页 |
·对称速率传输 | 第20-23页 |
·不对称速率传输——不对称调制 | 第23-26页 |
·不对称速率传输——线性分组码 | 第26-32页 |
·子集编码的设计 | 第27-30页 |
·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仿真实验 | 第31-32页 |
·不对称速率传输——卷积码 | 第32-44页 |
·方案1——级联信道编码 | 第32-35页 |
·方案2——子集编码与子集调制 | 第35-38页 |
·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仿真实验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放大转发双向中继信道估计 | 第46-69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压缩感知简介 | 第47-51页 |
·信号的稀疏表示 | 第48-49页 |
·观测矩阵 | 第49-50页 |
·信号重构 | 第50-51页 |
·压缩感知的应用 | 第51页 |
·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多径信道估计 | 第51-54页 |
·稀疏多径信道 | 第51-53页 |
·压缩信道感知 | 第53-54页 |
·AF-TWRC级联卷积信道 | 第54-58页 |
·AF-TWRC模型 | 第54-55页 |
·级联卷积信道的稀疏特性 | 第55-58页 |
·基于压缩感知的AF-TWRC信道估计 | 第58-62页 |
·导频设计 | 第58-60页 |
·信道估计——重构算法 | 第60-62页 |
·仿真实验 | 第62-68页 |
·导频放置方式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导频个数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IOMP与LS、OMP、CoSaMP的信道估计性能比较 | 第64-66页 |
·级联卷积信道的稀疏度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放大转发双向中继物理层安全通信—密钥生成 | 第69-81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双向中继信道窃听模型 | 第70-72页 |
·密钥生成 | 第72-75页 |
·基于多径相对幅度的密钥生成方案 | 第73-74页 |
·基于多径相对相位的密钥生成方案 | 第74页 |
·基于多径相对时延的密钥生成方案 | 第74-75页 |
·仿真实验 | 第75-80页 |
·Alice与Bob对CSI估计的比较 | 第76页 |
·密钥一致性 | 第76-78页 |
·安全通信概率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放大转发双向中继物理层安全通信—随机导频 | 第81-89页 |
·引言 | 第81页 |
·双向中继信道窃听模型 | 第81-82页 |
·基于随机导频的物理层安全方案 | 第82-84页 |
·仿真实验 | 第84-88页 |
·Eve观测矩阵的相关度 | 第85-86页 |
·Bob和Eve的信道估计性能和误比特率比较 | 第86-87页 |
·安全容量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89-90页 |
·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97-98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8-99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