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校园园区评价与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建设低碳校园园区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21页 |
·低碳理论 | 第15-16页 |
·低碳经济 | 第15页 |
·低碳社会 | 第15-16页 |
·高校校园园区的特点 | 第16-17页 |
·低碳校园园区的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外低碳校园园区实践分析 | 第18-21页 |
·国外成功的低碳校园实践 | 第18-19页 |
·国内低碳校园园区的典范 | 第19-20页 |
·实践分析 | 第20-21页 |
第3章 低碳校园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1-29页 |
·构建低碳校园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2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21-22页 |
·低碳校园园区评价体系 | 第22-23页 |
·指标的具体描述与评价标准 | 第23-29页 |
·低碳校园组织机构建设和低碳节能制度管理 | 第23-24页 |
·低碳校园规划设计 | 第24-25页 |
·低碳环保技术应用 | 第25-27页 |
·低碳校园节能监管体系 | 第27-28页 |
·低碳校园文化建设 | 第28-29页 |
第4章 低碳校园园区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第29-42页 |
·低碳校园评价模型指标权数的确定 | 第29-32页 |
·权重方法的确定和选择 | 第29页 |
·熵权法模型 | 第29-31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低碳校园园区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2-34页 |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 第32-33页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3-34页 |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和建模步骤 | 第34-37页 |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 | 第34-35页 |
·可拓综合评价法的建模步骤 | 第35-37页 |
·低碳校园园区评价方法实例说明 | 第37-42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37页 |
·调研情况 | 第37-40页 |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第5章 我国低碳校园园区建设 | 第42-52页 |
·低碳校园园区建设组织和建设制度 | 第42页 |
·低碳校校园园区规划 | 第42-44页 |
·低碳校园规划 | 第42-43页 |
·低碳建筑设计 | 第43-44页 |
·低碳环保技术应用 | 第44-50页 |
·照明节能技术 | 第44-46页 |
·供热采暖节能 | 第46-48页 |
·供水节能 | 第48-50页 |
·低碳校园节能管理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节能评估 | 第50页 |
·合同能源管理 | 第50-51页 |
·低碳校园文化建设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4页 |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52页 |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52页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1 | 第59-61页 |
附录2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