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3页 |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 1.选题背景 | 第7页 |
| 2.选题意义 | 第7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7-11页 |
| 1.国外研究述评 | 第8-9页 |
| 2.国内研究述评 | 第9-11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1页 |
| 1.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2.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1页 |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 1.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2.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 (一)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形成 | 第13-14页 |
| (二)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4-21页 |
| 1、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 | 第14-15页 |
|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 第15页 |
| 3、经济危机的根源 | 第15-17页 |
| 4、经济危机的直接推动力 | 第17页 |
| 5、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 第17-19页 |
| 6、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 第19页 |
|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扩散性 | 第19-20页 |
|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二重性 | 第20-21页 |
| 二、经济增长点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21-25页 |
| (一) 经济增长点的定义和内涵 | 第21页 |
| 1、经济增长点的定义 | 第21页 |
| 2、经济增长点的内涵 | 第21页 |
| (二) 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 第21-22页 |
| 1、市场需求强劲 | 第21-22页 |
| 2、潜在供给能力富有弹性 | 第22页 |
| 3、创新潜力较强及成长性良好 | 第22页 |
| 4、经济渗透力及带动效应强大 | 第22页 |
| (三) 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条件 | 第22页 |
| (四) 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方式和途径 | 第22-24页 |
| 1、从需求角度看 | 第23页 |
| 2、从供给角度看 | 第23页 |
| 3、从供需结合的角度看 | 第23-24页 |
| (五) 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 三、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思考 | 第25-32页 |
| (一) 坚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 | 第25页 |
| (二) 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 第25-28页 |
| 1、解读的基本前提准备 | 第25-26页 |
| 2、对经济危机的直接推动力的解读 | 第26-27页 |
| 3、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物质基础的解读 | 第27-28页 |
| (三) 美国两次大危机中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分析 | 第28-32页 |
| 1、从经济增长点的角度解读1929的经济危机 | 第28-29页 |
| 2、从经济增长点的角度解读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 | 第29-32页 |
| 四、中国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第32-37页 |
| (一) 稳定农业家庭经营制,实现农业现代化 | 第32-33页 |
| (二) 把握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发展新能源技术等产业 | 第33-34页 |
| (三)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 | 第34-35页 |
| (四) 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以此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第35-36页 |
| (五) 纵深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艺术作品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