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创作与“知青”记忆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出上海”与王安忆的“知青时代” | 第14-21页 |
(一) “出上海”的知青八年: | 第14-16页 |
1.淮北农村的插队生活 | 第14-15页 |
2.忧郁琴声里的徐州记忆 | 第15-16页 |
(二) 王安忆人生经历的“出上海”与“在上海” | 第16-18页 |
(三) 小说创作重构记忆的方式——显性的与隐性的 | 第18-21页 |
二、 知青记忆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隐性显现 | 第21-39页 |
(一) 伤痕:“69 届”理想的双重幻灭 | 第21-22页 |
(二) 寻根:知青记忆下的农村想象 | 第22-24页 |
(三) 寻根之后:提琴声中的孤独体验 | 第24-27页 |
(四) 新历史主义:异质记忆的身份焦虑 | 第27-31页 |
1.《长恨歌》:异质记忆下寻求他者性认同 | 第30-31页 |
(五) 新世纪文学:乡村审美化生活方式的发现 | 第31-39页 |
1.农村生活的审美形式 | 第32-35页 |
2.城市背景下的乡村美 | 第35-37页 |
3.农村审美形式的消逝 | 第37-39页 |
三、 知青记忆影响下王安忆小说创作启示 | 第39-42页 |
(一) 个人与地域的冲突——漂泊与追寻 | 第39-40页 |
(二) 记忆的焦虑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