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前言 | 第7页 |
·脱硫方法简介 | 第7-12页 |
·干法脱硫 | 第8-10页 |
·湿法脱硫 | 第10-12页 |
·杂多化合物介绍 | 第12-20页 |
·杂多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 第13-16页 |
·杂多酸的“假液相”特征 | 第16-17页 |
·杂多酸化合物的催化性能 | 第17-18页 |
·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20页 |
·论文选题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选题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9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仪器和原料 | 第21-22页 |
·Keggin 型杂多酸(盐)脱硫剂的制备 | 第22-24页 |
·H_nXM_(12)O_(40)(X=P,M=Mo、W)的制备 | 第23页 |
·磷钼钒系列杂多酸的制备 | 第23-24页 |
·杂多酸盐的制备 | 第24页 |
·Keggin 型杂多酸脱硫剂的结构表征 | 第24-27页 |
·Dawson 型杂多酸(盐)脱硫剂的制备 | 第27-29页 |
·H_7[P_2Mo_(l7)VO_(62)]的制备 | 第27-28页 |
·H_8[P_2Mo_(l6)V_2O_(62)]的制备 | 第28页 |
·H_9[P_2Mo_(l5)V_3O_(62)]的制备 | 第28页 |
·H_8[P_2Mo_(l4)V_4O_(62)H_2]的制备 | 第28-29页 |
·H_9[P_2Mo_(l3)V_5O_(62)H_2]的制备 | 第29页 |
·Na9[P_2Mo_(l3)V_5O_(62)H_2]的制备 | 第29页 |
·Dawson 型杂多酸脱硫剂的结构表征 | 第29-32页 |
·硫化氢吸收装置 | 第32-33页 |
·硫化氢吸收原理 | 第33-37页 |
·硫化氢的来源 | 第33页 |
·硫化氢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33-34页 |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7页 |
·硫化氢脱除率的计算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Keggin 型杂多酸(盐)脱硫性能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杂多酸(盐)种类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9页 |
·硫化氢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杂多酸(盐)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1页 |
·脱硫剂的脱硫机理 | 第41-42页 |
·脱硫剂的再生性能 | 第42页 |
·产物的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Dawson 型杂多酸(盐)脱除硫化氢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杂多酸(盐)种类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3页 |
·硫化氢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杂多酸(盐)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4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脱硫剂的脱硫机理 | 第45页 |
·脱硫剂的再生性能 | 第45-46页 |
·产物的结构特征 | 第46页 |
·杂多酸及其盐的腐蚀性研究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49页 |
·建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详细摘要 | 第57-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