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核苷酸在鸡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 1 聚肌胞概述 | 第12-18页 |
| ·Poly I:C的合成及理化性质 | 第12-14页 |
| ·Poly I:C的毒理学 | 第14-16页 |
| ·急性毒性作用 | 第14页 |
| ·慢性毒性作用 | 第14-15页 |
| ·蓄积毒性和耐受性 | 第15页 |
| ·致畸毒性 | 第15页 |
| ·其他毒性作用 | 第15-16页 |
| ·Poly I:C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 ·TLR3的作用与定位 | 第16页 |
| ·Poly I:C激活TLR3 | 第16-17页 |
| ·Poly I:C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与分布 | 第17-18页 |
| 2 核酸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放射性标记法(radio-labeling) | 第18-19页 |
|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CGE) | 第19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9页 |
| ·质谱法(MS) | 第19-20页 |
| ·核酸杂交分析法 | 第20-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 试验部分 | 第28-50页 |
| 第一章 多聚核苷酸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0-40页 |
| 摘要 | 第30页 |
| Abstract | 第30-31页 |
| 1. 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动物 | 第31页 |
|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31页 |
| 2 方法 | 第31-32页 |
| ·供试品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 ·血浆样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 ·组织样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 ·精密度和同收率测定 | 第31-32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 ·鸡肌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 第32页 |
| ·[~3H]Poly I:C在组织中的分布 | 第3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32-35页 |
| ·线性关系 | 第32页 |
| ·精密度 | 第32-35页 |
| ·回收率 | 第35页 |
| ·药动学参数 | 第35-36页 |
| ·组织分布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多聚核苷酸在鸡食用组织中的残留研究 | 第40-50页 |
| 摘要 | 第40页 |
| Abstract | 第40-41页 |
| 1 材料 | 第41页 |
| ·试验动物 | 第41页 |
|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41页 |
| 2 方法 | 第41-42页 |
| ·供试品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 ·组织样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 ·精密度和回收率测定 | 第41-42页 |
| ·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 第42页 |
| ·鸡肌肉给药后残留研究 | 第4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42-45页 |
| ·线性关系 | 第42页 |
| ·精密度 | 第42页 |
| ·回收率 | 第42页 |
| ·最低检测限 | 第42-44页 |
| ·个体动物可食用组织中所含Poly I:C的浓度 | 第44-45页 |
| 4 讨论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全文总结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