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国际商事仲裁中外国法查明制度的特点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查明外国法的基础 | 第15-18页 |
一、查明的法律依据 | 第16-17页 |
二、查明外国法的自由裁量范围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查明责任分配 | 第18-20页 |
一、当事人承担主要的查明责任 | 第19-20页 |
二、仲裁庭承担辅助查明责任 | 第20页 |
第三节 查明方法 | 第20-23页 |
一、根据专家意见查明外国法 | 第21页 |
二、仲裁员自行查明外国法 | 第21-22页 |
三、当事人自行提供外国法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仲裁庭依职权查明外国法 | 第23-38页 |
第一节 仲裁庭自行查明外国法 | 第23-32页 |
一、仲裁庭成员是否有查明外国法的义务 | 第23-25页 |
二、混合国籍仲裁庭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保障 | 第25-28页 |
三、通过仲裁庭查明的外国法的法律性质 | 第28-29页 |
四、仲裁员查明错误导致的法律责任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仲裁庭通过专家查明外国法 | 第32-38页 |
一、专家的含义和选任标准 | 第32-34页 |
二、专家意见的内容和法律性质 | 第34-35页 |
三、专家意见的质证和采纳 | 第35-36页 |
四、错误的专家意见导致的法律责任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通过当事人查明外国法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当事人自行查明外国法 | 第38-39页 |
一、当事人提供外国法的方式和内容 | 第38页 |
二、当事人提供的外国法的法律性质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当事人通过专家意见查明外国法 | 第39-43页 |
一、当事人聘请的专家的资格 | 第39页 |
二、专家意见的法律性质 | 第39-40页 |
三、专家意见的质证和采纳 | 第40-41页 |
四、错误的专家意见导致的法律责任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国际商事仲裁中外国法无法查明的处理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中外国法无法查明的认定 | 第43-46页 |
一、外国法无法查明的认定主体 | 第43-44页 |
二、外国法无法查明的认定标准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中外国法无法查明的法律适用 | 第46-50页 |
一、适用仲裁地法 | 第47页 |
二、适用一般法律原则 | 第47-48页 |
三、适用国际贸易惯例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中外国法查明制度的完善 | 第50-57页 |
第一节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颁布前我国关于外国法查明制度的规定 | 第50-53页 |
一、有关司法解释和会议纪要 | 第50-52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0条之评析 | 第53-55页 |
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0条对外国法查明制度的创新 | 第53-54页 |
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0条的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中外国法查明制度的合理性建议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