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历史环境变迁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三、选题特色 | 第10页 |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一、有关环境变迁的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 二、有关美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三、有关园林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四、有关宗教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二、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王维辋川别业的兴起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辋川别业兴起的背景 | 第17-21页 |
| 一、唐代兴建私家别业的传统 | 第17-19页 |
| 二、辋川别业的兴起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辋川别业的主人 | 第21-25页 |
| 一、别业旧主——宋之问 | 第21-22页 |
| 二、王维与辋川别业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王维辋川别业的景观 | 第25-35页 |
| 第一节 古人对辋川别业布局的探究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辋川别业的建筑布局 | 第26-29页 |
| 一、孟城坳 | 第26-27页 |
| 二、文杏馆 | 第27-28页 |
| 三、临湖亭 | 第28页 |
| 四、竹里馆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辋川别业的园林布局 | 第29-30页 |
| 一、斤竹岭 | 第29页 |
| 二、鹿柴 | 第29页 |
| 三、宫槐陌 | 第29-30页 |
| 四、北垞 | 第30页 |
| 五、南垞 | 第30页 |
| 第四节 别业的水体布局 | 第30-31页 |
| 一、欹湖 | 第30-31页 |
| 二、栾家濑 | 第31页 |
| 三、白石滩 | 第31页 |
| 第五节 王维辋川别业的景观特征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辋川别业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 | 第35-41页 |
| 第一节 辋川别业内的气候特征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辋川别业内的水文特征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辋川别业内的植被覆盖特征 | 第37-38页 |
| 第四节 辋川别业内的动物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 第五节 唐代辋川别业的环境整体特点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辋川历史环境变迁与营造思想的启示 | 第41-51页 |
| 第一节 唐代以后辋川别业的环境变化 | 第41-44页 |
| 一、宋代至清代辋川人工景观的变化 | 第41-42页 |
| 二、宋代至清代辋川自然环境的变化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辋川历史环境变迁的特点 | 第44-46页 |
| 一、动植物资源减少 | 第44-45页 |
| 二、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 | 第45页 |
| 三、动物资源减少 | 第45页 |
| 四、地质灾害不断加重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辋川营造思想对今天景区开发的启示 | 第46-51页 |
| 一、指导思路 | 第47-49页 |
| 二、景区开发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