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春禊与春禊诗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上巳春禊的起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上巳春禊在六朝的变迁 | 第14-18页 |
一、 从祓禊的巫术气息到娱乐性的群体游赏 | 第14-16页 |
二、 从民间走向宫廷 | 第16-17页 |
三、 上巳审美意义的开掘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六朝春禊诗的义界与考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六朝春禊诗的内容及其流变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六朝春禊诗的民俗表现 | 第22-27页 |
一、 神灵之颂的主题 | 第22-23页 |
二、 春禊原始仪式的描写 | 第23-24页 |
三、 “曲水流觞”和兰草意象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六朝春禊诗中的山水表现 | 第27-34页 |
一、 西晋春禊诗中的山水萌芽 | 第27-28页 |
二、 东晋春禊诗的大兴山水 | 第28-31页 |
三、 南朝春禊诗的山水描摹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六朝春禊诗创作格局之变 | 第34-50页 |
第一节 从文士集会到宫廷之宴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宫宴背景下帝王的春禊诗创作与庙堂诗会 | 第38-44页 |
一、 从春禊联句管窥南朝君主逐渐提高的文学素养 | 第38-41页 |
二、 从帝王的春禊诗创作探讨宫宴诗歌创作的游戏模式 | 第41-44页 |
第三节 从四言春禊诗看六朝侍宴文学的格调之变 | 第44-50页 |
一、 西晋四言春禊诗的“美颂”特质 | 第45-46页 |
二、 走向“谀颂”的南朝四言春禊诗 | 第46-48页 |
三、 六朝四言春禊诗之兴衰及其成因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附录 六朝春禊诗一览表 | 第51-54页 |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论文 | 第54-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