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以李村河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 ·底泥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0-22页 | 
| 2 区域背景特征与研究方法 | 第22-32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 ·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 ·社会环境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监测与采样点位 | 第23-24页 |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24-25页 | 
| ·上覆水 | 第24页 | 
| ·沉积物 | 第24-25页 | 
| ·分析方法及测试技术 | 第25-26页 | 
| ·交换通量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 ·研究区域水环境特征 | 第26-31页 | 
| ·上覆水体的理化特征 | 第27-28页 | 
| ·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 第28-29页 | 
| ·上覆水理化参数的潮周期变化特征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 | 第32-42页 | 
| ·试验方法与材料 | 第32-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 ·试验装置 | 第32-33页 | 
| ·试验步骤 | 第33-34页 | 
| ·不同季节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变化规律 | 第34-40页 | 
| ·春季营养盐交换通量 | 第34-36页 | 
| ·夏季营养盐交换通量 | 第36-38页 | 
| ·冬季营养盐交换通量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4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2-51页 | 
| ·试验方法与材料 | 第42-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 ·不同因素对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 | 第43-50页 | 
| ·溶解氧 | 第43-45页 | 
| ·温度 | 第45-47页 | 
| ·盐度 | 第47-48页 | 
| ·生物扰动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5 治理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研究 | 第51-63页 | 
| ·试验方法与材料 | 第51-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 ·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剖面特征 | 第52-55页 | 
| ·沉积物中 Eh 及营养盐的垂向分布 | 第52-54页 | 
| ·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垂向分布 | 第54-55页 | 
| ·不同疏浚深度对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 | 第55-59页 | 
| ·A 采样点处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 ·B 采样点处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 ·C 采样点处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 ·原位覆盖对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