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子梁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隧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隧道支护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影响马鞍子梁隧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17-27页 |
·工程概况 | 第17-21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水文地质 | 第19-20页 |
·隧道工程地质特性 | 第20-21页 |
·影响隧道围岩变形的因素 | 第21-25页 |
·围岩级别 | 第21-23页 |
·地应力 | 第23-24页 |
·施工因素 | 第24-25页 |
·软弱围岩的变形 | 第25-26页 |
·软弱围岩变形破坏的特征 | 第25页 |
·软弱围岩变形破坏类型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Ⅳ级软岩初期支护设计研究 | 第27-35页 |
·概述 | 第27-28页 |
·初次支护设计 | 第28-34页 |
·超前预支护设计 | 第28页 |
·钢拱架设计 | 第28-29页 |
·锚杆设计 | 第29-31页 |
·钢筋网设计 | 第31-32页 |
·喷射混凝土设计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马鞍子梁隧道开挖过程 FLAC 模拟 | 第35-47页 |
·数值模拟建立 | 第35-38页 |
·计算假定 | 第35页 |
·计算模型影响范围及其边界条件 | 第35页 |
·支护参数的模拟 | 第35-37页 |
·围岩释放系数模拟 | 第37-38页 |
·初始应力状态 | 第38页 |
·不同开挖方式对初期支护的影响 | 第38-42页 |
·工况的选取 | 第39-40页 |
·位移场分析 | 第40-41页 |
·应力场分析 | 第41-42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42-44页 |
·不同埋深对初期支护的影响 | 第44-46页 |
·位移随埋深变化情况 | 第44-45页 |
·应力随埋深变化情况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马鞍子梁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 第47-66页 |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安装仪器及现场监控量测试验 | 第48-50页 |
·量测目的 | 第48页 |
·实验设备的选择及监测频率 | 第48-49页 |
·监测内容 | 第49页 |
·监测方法 | 第49-50页 |
·现场监控量测变形分析 | 第50-57页 |
·围岩监测收敛变形分析 | 第50-53页 |
·监控量测值与数值模拟值比较 | 第53-54页 |
·围岩变形回归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围岩变形速率分析 | 第55-57页 |
·时间-位移曲线线形规律分析 | 第57-61页 |
·“正常型”位移-时间曲线 | 第57-58页 |
·“非正常型”位移-时间曲线 | 第58-60页 |
·“非正常”曲线处理方法 | 第60-61页 |
·围岩级别与变形规律关系研究 | 第61-65页 |
·稳定时间与围岩级别的关系 | 第61-63页 |
·围岩稳定时变形值与围岩级别的关系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型钢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安全评价 | 第66-74页 |
·理论计算 | 第66-68页 |
·基本假定 | 第66页 |
·承载力计算 | 第66-68页 |
·数值模拟计算 | 第68-73页 |
·简化单元型式 | 第69页 |
·边界条件 | 第69页 |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 第69页 |
·初期支护简化 | 第69-70页 |
·开挖模拟 | 第70-71页 |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