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7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理论依据 | 第1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 第2章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 | 第12-17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理论渊源 | 第12-14页 |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主体思想 | 第12-13页 |
| ·中国传统社会建设主体思想 | 第13-14页 |
| ·国外培育社会建设主体的经验借鉴 | 第14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4-17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理论的形成 | 第14-16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理论的成熟发展 | 第16-17页 |
| 第3章 邓小平关于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基本思想 | 第17-24页 |
| ·“以人为本”思想,培育社会建设主体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 ·“遵纪守法”思想,培育社会建设主体的规范意识 | 第18-20页 |
| ·“人才强国”理念是培育社会建设主体的功能目标 | 第20-22页 |
| ·“四有新人”理念,培育社会建设主体的素质要求 | 第22-24页 |
| 第4章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实践探索 | 第24-32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实践原则 | 第24-26页 |
| ·“实事求是”原则 | 第24页 |
| ·“三个有利于”原则 | 第24-25页 |
| ·“公平正义”原则 | 第25-26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实践途径 | 第26-32页 |
| ·发挥党在社会建设中的先锋作用 | 第26-27页 |
| ·强化政府在社会实践中的服务角色 | 第27-28页 |
| ·培育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 第28-30页 |
|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团体的作用 | 第30-32页 |
| 第5章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32-40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理论意义 | 第32-35页 |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 第32-33页 |
|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建设主体思想 | 第33-34页 |
| ·丰富了培育社会建设主体的经验模式 | 第34-35页 |
| ·邓小平培育多元社会建设主体的实践意义 | 第35-40页 |
| ·有利于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 ·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 第37-38页 |
|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注释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