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引言 | 第13页 |
·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平板菌落计数法(plate count) | 第14页 |
·多管发酵法(multiple tube fermentation,MTF) | 第14页 |
·滤膜法(membrane fiIter,MF) | 第14-15页 |
·新型的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 | 第15-28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5-17页 |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7-18页 |
·生物传感器用于病原菌的检测 | 第18-21页 |
·流式细胞术用于病原菌的检测 | 第21-23页 |
·功能化纳米材料用于病原菌的检测 | 第23-28页 |
·本论文构思 | 第28-30页 |
第2章 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 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研究 | 第30-39页 |
·前言 | 第30-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大肠杆菌O157:H7 与大肠杆菌DH5α的培养 | 第32-33页 |
·RuBpy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生物修饰及表征 | 第33页 |
·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33-34页 |
·混合细菌样品的制备和检测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RuBpy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4-35页 |
·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SYBR Green Ⅰ 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对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原理 | 第35页 |
·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SYBR Green Ⅰ 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对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35-37页 |
·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SYBR Green Ⅰ 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对混合细菌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 的特异性检测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基于磁纳米颗粒富集结合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双色流式细胞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研究 | 第39-55页 |
·前言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RuBpy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定量及表征 | 第41-42页 |
·RuBpy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表面羊抗大肠杆菌O157:H7 抗体的修饰 | 第42页 |
·羧基化甘露糖的制备及磁纳米颗粒表面羧基化甘露糖的修饰 | 第42页 |
·大肠杆菌O157:H7 的培养与计数 | 第42-43页 |
·大肠杆菌O157:H7 标准样品的制备 | 第43页 |
·基于磁纳米颗粒富集结合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双色流式细胞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43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大肠杆菌 O157:H7 的检测 | 第43页 |
·FITC 标记的传统流式细胞术对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43-44页 |
·掺杂矿泉水样品的制备 | 第44页 |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RuBpy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定量与表征 | 第44-45页 |
·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和功能化磁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5-46页 |
·大肠杆菌O157:H7 的计数 | 第46页 |
·基于磁纳米颗粒富集结合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杆菌O157:H7 的原理 | 第46-47页 |
·基于磁纳米颗粒富集结合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杆菌O157:H7 的可行性研究 | 第47-49页 |
·基于磁纳米颗粒富集结合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双色流式细胞术对大肠杆菌O157:H7 检测的灵敏度 | 第49-51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大肠杆菌 O157:H7 的检测 | 第51页 |
·FITC 标记的传统流式细胞术对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51-53页 |
·基于磁纳米颗粒富集结合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双色流式细胞术对掺杂矿泉水中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研究 | 第55-64页 |
·前言 | 第55-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6-57页 |
·不同浓度水凝胶的制备 | 第57页 |
·考察不同浓度的水凝胶与阿霉素的交联及荧光强度 | 第57页 |
·考察NAS 的量 | 第57页 |
·细菌的培养与计数 | 第57-58页 |
·水凝胶与氨基化甘露糖的交联 | 第58页 |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 | 第58页 |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混合样品中大肠杆菌 O157:H7 的检测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不同浓度的水凝胶与阿霉素交联后的荧光强度 | 第59页 |
·考察NAS 的量 | 第59-60页 |
·细菌计数 | 第60页 |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检测原理 | 第60-61页 |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的可行性考察 | 第61-62页 |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大肠杆菌O157:H7 检测的灵敏度 | 第62页 |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大肠杆菌 O157:H7 检测的特异性考察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