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湿法炼锌工艺 | 第9-10页 |
| ·锌的电解沉积生产工艺 | 第10-11页 |
| ·锌电解沉积液的组成 | 第11页 |
| ·锌电积液中杂质和添加剂对锌电积的影响 | 第11-18页 |
| ·杂质的分类和行为 | 第11-16页 |
| ·添加剂的分类及行为 | 第16-18页 |
| ·锌电解液中杂质离子的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第18-19页 |
| ·原子光谱法 | 第19-20页 |
| ·极谱法 | 第20-22页 |
| ·伏安法 | 第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本章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电解液中铜镉镍的含量 | 第24-40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 ·实验药品 | 第24-25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方法及原理 | 第25-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27页 |
| ·体系pH值的选择 | 第27-28页 |
|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28-29页 |
| ·显色剂的吸收曲线 | 第29-30页 |
| ·显色剂的用量 | 第30-31页 |
| ·铜、镉、镍的吸光度曲线 | 第31页 |
| ·铜、镉、镍的线性范围 | 第31-34页 |
| ·铜、镉、镍的浓度测定 | 第34-36页 |
| ·电解液样品的流动注射测定 | 第36-38页 |
| ·电解液管路结晶沉积物的清洗 | 第38-39页 |
| ·管路结晶沉积物的组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锌电解液中镉铜钴 | 第40-49页 |
| ·前言 | 第40-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测定条件 | 第42页 |
| ·玻炭电极的预处理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 ·镉(Ⅱ)、铜(Ⅱ)、钴(Ⅱ)在玻碳电极上的伏安曲线 | 第43-44页 |
| ·最佳pH值的选择 | 第44页 |
| ·氯化铵的用量 | 第44-45页 |
| ·抗坏血酸的作用 | 第45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 ·方法的检出限 | 第45-46页 |
| ·锌离子的干扰 | 第46页 |
| ·其它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46-47页 |
| ·样品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 ·总结 | 第49页 |
| ·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