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2 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 第13-17页 |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 第13-14页 |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 | 第14-15页 |
·资产证券化得以流动的三机制 | 第15-17页 |
·资产组合机制 | 第15页 |
·破产隔离机制 | 第15-16页 |
·信用增级机制 | 第16-17页 |
3 "误导激励"和"收益矛盾"的具体表现 | 第17-23页 |
·资产证券化的激励因素 | 第17-19页 |
·发起人的动机 | 第17-18页 |
·投资者的动机 | 第18-19页 |
·"误导激励"和"收益矛盾"的具体表现 | 第19-23页 |
·发起人和特设机构 | 第19-20页 |
·投资者 | 第20-21页 |
·地域性的差异 | 第21-23页 |
4 资产证券化在复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23-32页 |
·资产证券化复苏的迹象 | 第23-27页 |
·次贷危机发生前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23-24页 |
·次贷危机发生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 | 第24-26页 |
·资产证券化的复苏前景 | 第26-27页 |
·次贷危机后的监管措施 | 第27-29页 |
·促进风险自留措施 | 第27-28页 |
·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措施 | 第28页 |
·解决补偿错配问题 | 第28页 |
·信用评级机构的新法规 | 第28-29页 |
·巴塞尔Ⅲ和资产证券化 | 第29页 |
·关于目前监管措施的争议 | 第29-30页 |
·资产证券化复苏中监管变革的建议 | 第30-32页 |
5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 第32-45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 第33页 |
·国内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规模预测的实证研究 | 第34-42页 |
·MBS和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总量的相关性 | 第34-36页 |
·运用SPSS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依据美国的回归模型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应有数量进行计算 | 第38-42页 |
·规范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2-45页 |
·严格基础资产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规范特设机构(SPV)的设立和运营 | 第42-43页 |
·确保资产转移信托行为是真实的 | 第43页 |
·完善监管的建议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