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供配电网的断路器控制器研究与设计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智能电网概述 | 第11-12页 |
| ·断路器控制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断路器控制器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断路器控制器设计的相关技术 | 第18-34页 |
| ·断路器控制器的保护与测量算法分析 | 第18-22页 |
| ·断路器控制器的保护算法分析 | 第18-20页 |
| ·断路器控制器的测量算法分析 | 第20-22页 |
| ·断路器控制器的保护原理分析 | 第22-29页 |
| ·改进三段式电流保护原理分析 | 第22-26页 |
| ·改进三段式电流保护实例分析 | 第26-28页 |
| ·其他保护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分析 | 第28-29页 |
| ·以太网控制器选择 | 第29-33页 |
| ·面向断路器控制器的TCP/IP协议选择 | 第30-31页 |
| ·以太网控制器RTL8019AS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断路器控制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34-47页 |
| ·硬件总体设计 | 第34-36页 |
| ·设计要求 | 第34-35页 |
| ·总体设计方案 | 第35-36页 |
| ·主控模块设计 | 第36-37页 |
| ·信号采样调理模块设计 | 第37-39页 |
| ·信号采样模块设计 | 第37-38页 |
|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第38-39页 |
| ·通信模块设计 | 第39-40页 |
| ·以太网控制器电路设计 | 第39-40页 |
| ·以太网控制器与通信介质接口电路 | 第40页 |
| ·电源模块设计 | 第40-42页 |
| ·冗余电源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 ·DSP系统电源设计 | 第42页 |
| ·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第42-45页 |
| ·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 第42-44页 |
| ·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第44-45页 |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断路器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47-58页 |
|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第47-48页 |
|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48-49页 |
| ·断路器控制器的保护动作特性程序设计 | 第49-51页 |
| ·过载长延时保护程序设计 | 第49-50页 |
| ·短路短延时保护程序设计 | 第50-51页 |
| ·短路瞬动保护程序设计 | 第51页 |
| ·人机接口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 ·以太网通信程序设计 | 第52-57页 |
| ·RTL8019AS芯片驱动程序设计 | 第52-55页 |
| ·以太网TCP/IP协议的实现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双电源自动转换功能设计 | 第58-65页 |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原理 | 第58-59页 |
| ·双电源自动转换模块硬件设计 | 第59-62页 |
| ·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第59-61页 |
|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 ·双电源自动转换模块软件设计 | 第62-64页 |
| ·电压检测程序设计 | 第62-63页 |
| ·频率检测程序设计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 ·系统试验环境 | 第65-66页 |
| ·双电源自动转换功能测试 | 第66-67页 |
| ·三段式电流保护功能测试 | 第67-69页 |
| ·过载长延时保护特性测试 | 第67-68页 |
| ·短路短延时保护特性测试 | 第68-69页 |
| ·短路瞬动保护特性测试 | 第69页 |
| ·以太网通信测试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总结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